鑄就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大舞臺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成就回顧
新華社深圳5月9日電(記者 王攀 烏夢達)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將於12日開幕。青海唐卡、江西南昌瓷版畫、江蘇蘇繡等208個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將首次集體“亮相”,尋求市場化、産業化發展的廣闊空間。
經歷了六屆的成長與發展,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性文化産業會展,深圳文博會已經從初創期成功轉向成長期,成為促進文化交流與産業合作的重要平臺。
推動文化産品轉化為生産力
回顧組團參加文博會的歷程,天津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説,“有實實在在的收穫,能拿到訂單”是文博會吸引國內企業和單位前來參展的內在動力。
2007年,河南開封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來參加文博會,沒想到一舉解決5800萬元“萬歲山主題公園項目”啟動資金問題,使這一歷史遺跡重展風采。回顧這一成功案例,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宏偉表示:“我們正是從文博會上認識到,中原歷史文化的優勢資源如何得以變成‘真金白銀’。”
作為中國文化産業“第一展”,文博會經過7年6屆的發展,逐步顯現出它對文化産業的巨大推動作用。
對此,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總經理葉建強分析認為,文博會最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將産業和經營意識帶入了文化領域,使得長久以來受到約束的生産力被釋放出來。6屆文博會累計成交3780多億元人民幣,從首屆356.86億元躍升至第六屆文博會1088.56億元,翻了近3倍,成交額快速增長,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産品交易。同時,文博會的投融資功能也進一步增強,第六屆文博會吸引了3016個文化産業投融資項目,投融資總額達到了622.74億元,同以往歷屆相比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事實上,每屆文博會都在“交易”二字上努力做足文章。葉建強説,深圳文博會從舉辦之初就定位於文化産業成果的展示與交易、旨在推動成千上萬項文化産品轉化為生産力。“文博會的成功不只表現在不斷增長的合同成交額上,更深刻的意義在於它向全國提供了文化産業發展可資借鑒的方向。”
也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産業推動效應,近幾屆以來,文博會不斷實現了全國31個省份以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的“滿堂紅”,而在即將開幕的第七屆文博會上,更是首次出現主場館需求熱烈、“一位難求”的可喜狀況。據統計,目前已有全國1895個政府、企業和機構參展,比上一屆增加98個,龍頭企業參展比例達到56%,核心層企業參展率達到92%,分別比第六屆文博會提升19.2%和3%。
科技引領文化産業轉型升級
“文化+科技”是歷屆文博會逐步形成的一大特色,也顯示了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以第六屆文博會為例,高科技型文化産業成交額達403.76億元,比上一屆增長61.76%,131個投資規模超億元的大項目中,絕大部分屬於文化科技型項目。
正是因為廣泛推動我國文化企業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升級轉型,文博會還在促進我國文化産業整體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區域文化産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高端牽引”文化産業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
文博會大力鼓勵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業和機構參展,有力推動了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文博會聚集資本、項目和人才要素,促進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文化資本,為中西部地區文化産業發展打造了良好平臺。近幾屆來,中西部地區成交額快速增長,到第六屆文博會已經達到293.57億元,比第五屆增長55.82%,佔文博會總成交額的27.97%。
就在第七屆文博會上,西藏自治區一批特色産品將登臺亮相,全區18個文化招商推介項目總投資規模達數億元。西藏自治區文改辦負責人黃建國説,除了藏藥、藏香、木雕等民族手工藝品和旅遊産品外,西藏還將在展會上推出包括“八宿縣然烏湖綜合開發”、“大型古樂器合奏音樂劇《吉祥九重天》等以文化旅遊類産品為主的投融資項目,尋求國內外投資或合作夥伴。
加快中國文化産業“走出去”步伐
從創立之初,文博會就明確了自身推動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使命,致力打造“中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平臺”。第六屆文博會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交易額達到114.06億元,突破100億元,增長30.12%
葉建強説:“同文博會設立之初相比,我國文化産品出口地區結構呈現積極變化,歐美逐漸成為文博會的主要出口地區,這是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中國文化産業‘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穩健,中國文化産業在海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
經過7年6屆的成長,文博會的海外招商渠道越來越開闊,海外招商的質量和數量也逐年提高。葉建強説,在今年第七屆文博會的海外招商工作中,主辦方一方面廣泛建立海外代理招商網絡,組織海外採購商參會;一方面與國際知名的香港方子國際營銷策劃公司合作,以廣泛地發掘、吸引和聚集國際買家資源。目前,已有來自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000名海外採購商確認參會,預計最終客商總數將突破12000人,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