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世界的“中國火焰”
——記創建十年的中國國際救援隊
2003年5月28日,一名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與三歲的搜索犬“超強”在阿爾及利亞地震災區德利斯參與救援工作。十年前,我國第一支國家級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正式成立,標誌著我國地震救援事業走上了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十年來,這支將“團結協作、不畏艱險、無私奉獻、不辱使命”作為指導原則的鋼鐵隊伍,在一次次國內外救援任務中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為危難時刻搶救人民群眾生命的可靠力量。同時,也是軍地共建中起到示範作用的一支隊伍。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過去10年裏,在世界地震、海嘯和洪水重災區的現場,總能看到一支身著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著醒目的“CHINA”字樣的隊伍,他們是活躍在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一線的中國力量,他們被稱為“來自中國的橘紅色火焰”。
他們就是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
10年裏,他們經歷了一次次風雨的洗禮,一次次磨難的考驗,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進入到國際強隊的行列;
10年裏,他們以精湛的技術、頑強的鬥志、忘我的熱情和勇敢的精神稱道於世,在廢墟中營救出近60名倖存者,醫治了超過4萬名傷病員,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10年裏,他們科學施救,扶危濟困,救死扶傷,用不棄不離的大愛,完成了一次次危險而艱巨的生命救援,贏得了多國人民的廣泛讚譽。
哪有災難,哪就有中國國際救援隊
2003年12月29日,一名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在伊朗震區巴姆市搜尋倖存者。新華社記者 王雷 攝
今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3月13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就趕赴日本地震海嘯重災區岩手縣大船渡市,對近4平方公里的重點區域和140余座重點廢墟進行拉網式排查和搜救。
“哪有災難,哪就有中國國際救援隊”,這是一名讀者在網上的留言,也是對救援隊歷程的真實寫照。
創建10年來,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樹,新疆巴楚、伽師、昭蘇等重特大地震災害現場,在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青海門源雪崩、天津薊縣滑坡等災害現場,面對災區複雜艱苦的環境,救援隊始終堅持生命高於一切,以最大的力度、最高的效率營救受困群眾,救治傷病人員,屢次發揮了突擊隊和攻堅隊作用。
在汶川抗震救災中,救援隊150名隊員在第一時間千里馳援,18天裏先後轉戰都江堰、綿竹、汶川、北川4個市縣48個作業點,營救被掩埋在廢墟深層的倖存者49人,還清理遇難者遺體1080具,幫助確認定位倖存者300多人。
在玉樹抗震救災中,救援隊克服高寒缺氧、高原病多發等困難,在12天裏對127個作業點進行拉網式搜救,營救倖存者7人,清理遇難者遺體31具,確認定位倖存者18人,醫治傷病員1800余名。
與在國內相比,遠赴國外救援會面對更多不確定的艱難。10年來,救援隊共實施了赴阿爾及利亞、伊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海地、新西蘭、日本等國9次12批人道主義緊急救援任務。每次救援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複雜環境和困難,但每次都憑藉堅強意志,出色完成任務。
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災區,作為亞洲第一支抵達災區的救援隊,20多個小時長途跋涉後顧不上休息,冒著嚴寒直奔受災最嚴重的老城區展開搜救,發現22具遇難者遺體。在海地地震重災區,救援隊連續奮戰100多個小時,使8名維和英雄遺體回到祖國。
“災區的需要就是我們的任務,這是我們參加國際救援的一個原則。”救援隊副領隊田義祥説,“我們這麼做,一方面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希望能給死者家屬一個安慰;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友誼和同情。”
苦練救援技能,成為發展中國家第一支國際重型救援隊
2005年1月5日,在印度尼西亞北部重災區班達亞齊,中國國際救援隊搜救分隊隊員攜帶搜救設備準備前往搜救區域執行清理遇難者遺體的任務。新華社記者 翟偉 攝
為什麼中國國際救援隊每次面對災難都能出色完成任務?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説:“這要歸功於救援隊優良的作風和過硬的本領。救援隊發揚生命至上、科學施救、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的精神,堅持刻苦訓練、科學訓練,練就了過硬本領和精湛技術。”
2001年4月27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溫家寶同志親自授旗,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正式成立,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代表國家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按照“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救援隊由北京軍區某工程兵部隊官兵、武警總醫院醫護人員和中國地震局地震救援領域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
建隊伊始,救援隊就瞄準世界一流水平,與德國、瑞士、新加坡等國救援隊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培訓和演練,建成了國際一流的地震救援訓練基地,救援隊現代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
成立至今,救援隊走過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建隊2年,第一次赴阿爾及利亞執行國際救援任務,成為30多支國際救援隊中僅有的3支搜救出倖存者的隊伍之一;建隊4年,在國際救援行動中承擔現場救援協調工作;建隊7年,在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隊伍規模由222人擴編為480人,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具備了同時在多處複雜環境下開展救援的能力;建隊8年,通過了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測評,成為發展中國家第一支、亞洲第二支重型救援隊。
建隊10年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還培訓各級搶險救援隊伍骨幹約1500人次、志願者近5000人次,帶動和促進了全國搶險救援力量的發展。
堅持生命高於一切,用行動詮釋中國形象
2005年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的中國國際救援隊駐地,幾名隊員在滿地泥漿的帳篷中吃早餐。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每一次救援行動,都是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中國國際救援隊秉承“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新時代中國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所具備的關心世界、關心人類的形象,也獲得了受災國政府和人民的熱情讚揚和高度評價。
在伊朗巴姆地震期間,救援隊所到之處,總能聽到災區人民發自內心地感謝:“中國,朋友”、“感謝你們”。伊朗外交部主管國際事務的負責人稱讚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所有參與救災的國際救援隊中,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到達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之一。患難見真情,你們工作的非常出色。”伊朗總統哈塔米也專程趕到聯合國現場協調中心,對中國救援隊負責人説:“感謝你們為伊朗人民所做的一切,伊朗人民會永遠記住你們。”
救援隊在巴基斯坦震區救災時,巴時任總統穆沙拉伕親臨中國國際救援隊流動醫院看望全體隊員,對救援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他説:“我謹以個人的名義並代表巴基斯坦人民,特別是這裡的災區人民,感謝遠道而來的中國人民給予我們的及時幫助,你們帶來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高水平的醫生,巴基斯坦人民會永遠記住你們。”
2010年海地地震救援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專程慰問中國國際救援隊:“我代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感謝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到這裡開展救援,並找到我們的特別代表赫迪·安納比及其他官員的遺體。非常感謝中國國際救援隊。謝謝你們。謝謝!”
在這次日本大地震中,中國救援隊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日本民眾的敬意和認可。當救援隊離開大船渡市時,當地的消防隊員自發列隊送行,市長戶田公明説:“中國救援隊付出的努力,令人終生難忘,也將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
“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們救援隊把愛傳給世界各地,我覺得非常自豪”,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説。(記者 趙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