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等單位在拉薩市林周縣甘曲濕地啟動“高原綠色希望工程”——濕地保護計劃(2010年9月27日攝)。
西藏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和敏感。這裡星羅棋佈地分佈著由冰川形成的天然湖泊和江河,一些江河成為中國乃至南亞地區的重要江河源頭,因此西藏被冠以“亞洲水塔”和“世界氣候調節器”。過去5年,西藏用於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資金超過100億元。西藏環保部門爭取了天然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專項資金用於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自中國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藏加強了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西藏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已經達到了41.26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區國土面積的34.3%,已建立了47個自然保護區;植樹造林和綠化工程效益顯著,從拉薩到澤當,拉薩到日喀則沿江建立的防護林體系,保護了沿江數萬畝的農田和草地。西藏還積極開展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國家總投資達155億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項目已落實投資25億元,3大類10項工程得到全面實施。西藏自治區林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藏8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集中棲息地、156萬公頃的原始森林、150萬公頃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90%以上的自然濕地及其生態系統基本保持著原生狀態。西藏的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場、濕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動植物等都得到較好保護;大多數湖泊仍處於原生狀態。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幾隻黑頸鶴在羊卓雍錯湖畔嬉戲(2009年8月16日攝)。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近年來,隨著西藏自治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黑頸鶴數量有所增加。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藏西北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藏野驢(2010年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西藏納木錯的草原美麗如畫(2005年6月6日攝)。新華社發
西藏自治區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放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獵隼(2010年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達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