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學術道德建設,培育原始創新土壤”
——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八屆主席韓啟德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羅沙、吳晶晶)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日前在京閉幕。經過選舉連任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主席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在大會閉幕後接受了記者採訪。
我國學術道德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回答關於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的問題時,韓啟德表示,與5年前相比,我國的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學術道德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5年前我當選中國科協七屆主席時曾説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推動學風建設。”韓啟德説,“轉眼間5年過去了,這5年中,中國科協對學風問題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了相關規範,並聯合很多科學家、學會一起發出了中國科協致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倡議書。應該説,現在我國學術浮躁的風氣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韓啟德認為,學風問題,特別是學術不端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學術不端歸根結底是學術的問題。只有依靠學術共同體來深入研究、調查,才可能得出符合學術規範要求的結論。
他表示,我國的科學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理想,這其中有深遠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社會原因。只有進一步改革科研體制、科研評價體系以及科研資源分配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影響我國學風建設的根源問題。
“媒體監督在學風建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國科協也將與媒體更好地配合,一起行動,讓這個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韓啟德説。
把科協年會開成“大科普”活動
“5年來,中國科協的年會逐漸形成了很好的經驗。我們要讓年會變成一個‘大科普’,成為一次重大的科普活動,形成品牌。”在回答關於中國科協年會的問題時,韓啟德説。
韓啟德表示,作為一項全國範圍內的科技活動,科協年會是所有學會共同的年會,要努力在年會上強調學科交叉,學科碰撞,這不是某一個學會能夠辦成的事情。
“在科協年會期間,我們讓院士和著名的科學家到舉辦地各個學校、企業和社區跟大家座談、作報告,把每次年會都辦成一次重大的科普活動,這是科協年會的重要特點。”韓啟德説。
他説,科協年會在什麼地方舉行,就要為舉辦地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這一點已經成為讓各地積極爭取舉辦年會的重要原因。學科交叉、‘大科普’、為舉辦地經濟服務,這三個特點使得科協年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接下來中國科協還將繼續摸索經驗,推動學科交叉,發揮前沿學科在年會中實實在在的作用。
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促進産學研結合
在回答有關産學研結合的問題時,韓啟德表示,中國科協將通過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自己身邊的方式,促進産學研結合工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科學技術已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這是不容置疑的。”韓啟德説,“科學技術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必須儘快把科學技術成果儘快轉變成生産力。”
韓啟德表示,在看到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科技基礎仍然薄弱,我國的科學傳統比較薄弱,對科學技術的社會支持也還不夠,我國的科學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普及。要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産學研結合,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激勵機制的問題,多頭管理的問題,企業創新當中受到的限制問題。”韓啟德説,“特別是我們中小型科技企業能不能得到足夠的支持,這些問題牽扯到我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很清晰的認識,全面地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找到突破點,不斷深化科學體制機制改革。要多聽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意見,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自己身邊,正確反映他們的訴求、他們的困難。”
原始創新,要把希望寄託在年輕人身上
在回答有關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問題時,韓啟德説,支持原始創新,就要從評價機制改革,從整個資源分配、人才支持、科技項目確立等方方面面來加強。
韓啟德表示,受到資源、環境的制約,我國的發展方式迫切需要改變。所以我們對原始創新,對真正有知識産權的科技創新的渴求越來越急切。當前形勢下的科學技術發展要求我們一定要進行原始創新,而不僅僅是消化、吸收、引進。我國需要自己的創新源頭。
“人家創造,我們跟進、模倣,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行的。但是原始創新談何容易?”韓啟德説,“很多人説,誰搞原始創新誰就倒楣。這説明原始創新的風險非常大,更需要我們把原始創新的土壤培育好。改革科研評價機制,從資源分配、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我相信,只要我們政策正確,我們的社會土壤有利於人才成長,給我們中小企業的政策進一步到位,我們國家的原始創新是有希望的。”韓啟德充滿希望地説,“中國科協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對國家的科技發展提出行之有效、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建議。我們要把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年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