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歷來被稱作“魚米之鄉”,但今年以來卻出現罕見的連續乾旱。雖然5月2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受旱地區出現過一次明顯的降雨過程,但是由於降雨歷時不長,雨量總體不大,對乾涸已久的土地、河流並未有明顯的作用。如今,乾旱仍在持續,原本應該進入防汛季節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得不全力抗旱保增收。
中國是糧食生産大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持久的乾旱、3500萬人受災引發全球對中國糧食生産的擔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程國強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此次旱情主要是對災區夏糧中的早稻産生影響,而早稻在夏糧中所佔比重又很低。從糧食結構看,保證全國糧食産量的關鍵在秋糧。目前中國的糧食供應能夠自給自足,正常年景下還能略有盈餘。
降雨偏少來水不足導致重旱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簡稱“國家防辦”)統計顯示,截至5月2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044億畝。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5省旱情較為嚴重。耕地受旱面積為4535萬畝,佔全國受旱面積的43.4%。
是什麼原因造成昔日的“魚米之鄉”遭此嚴重旱情?國家防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降水嚴重偏少,另一方面是因為江河來水嚴重不足,水位嚴重偏低。
據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統計,自去年11月以來的200多天裏,湖北省有60余個縣市的雨量創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少。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報,乾旱已使全省269條小型河流斷流,10座中型水庫接近死水位,266座小型水庫乾涸。而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也表示,目前洞庭湖水面積僅780平方公里。
儘管5月20日天公作美,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了一次較為明顯的降雨過程,使乾旱地區土壤墑情得到明顯改善。同時,5月25日—6月10日,國家防總、水利部從三峽水庫調度,加大下泄流量,抬升長江中下游幹流水位,保障沿江地區生活生産用水。然而國家防辦副主任張旭表示,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用水高峰期,農業用水壓力很大。同時,由於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較大,人畜飲水困難更加突出,抗旱形勢仍十分嚴峻。
對夏糧豐收影響不大
據介紹,受乾旱嚴重影響的湖北、江西等長江中下游地區不是小麥主産區,此次乾旱對夏糧豐收影響不大。但受乾旱影響,部分早稻因缺水無法按時栽插,已栽插的也因為無水澆灌生長受到影響;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脅。
受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內期貨市場上的糧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據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5月16日至22日大米價格小幅上漲0.2%,維持自4月以來的上漲趨勢;鄭交所早秈稻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也已經從5月5日的2448元/噸升至25日的2557元/噸,上漲4.45%。
考慮到多種因素,市場普遍預計5月份CPI(消費價格指數)仍將在5%以上的高位運行。也有不少機構預測CPI頂點將會推後,今年完成CPI同比增長4%的目標面臨更大的壓力。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預計,5月份CPI同比增幅為5.5%左右,將超過3月份的高點,創出年內新高。
但從我國糧食生産結構上看,江西、安徽等南方6省的糧食産量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並不大,約為27%,稻穀産量比重18%,且6省內部受災程度不一,早稻産區未受過大影響。中國農業銀行週一也發佈研究報告明確表示,南方旱災不會對糧價和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走勢産生明顯影響。
國際市場無需杞人憂天
然而3500萬受災人數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擔憂,法新社甚至報道稱,持續旱災一旦導致政府控制通脹的努力失敗,物價上漲和食物短缺也許會引發社會動蕩。
農業專家表示,持續旱情對長江中下游災區夏糧生産的不利影響是既成事實,但就目前而言,還不足以帶來全國乃至全球糧價的波動,因為中國連續7年糧食增産豐收形成的總體供大於求的態勢沒有改變。
專家表示,中國的糧食供應能夠自給自足,正常年景下還能略有盈餘,只是在結構上需要進出口調劑,但數量有限,例如小麥、玉米、稻穀等品種的進口量分別還不足國內産量的1%。
“事實上,目前旱情實質上並未對國內外糧食供求造成影響,只是改變了一些糧食市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由此帶來的虛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糧食市場的供需格局,並可能會在短期內抬高糧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程國強説。
而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小麥跨區機收啟動儀式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也帶了好消息。他表示,目前西南地區夏糧收穫已過八成,黃淮海麥區小麥已進入成熟期。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分析,今年夏糧將喜獲豐收,冬小麥産量有望實現連續8年增産,夏收油菜籽將實現恢復性增産。(記者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