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國媒體認為中國的大旱會導致糧食減産。我國國內也有人對夏糧收成表示擔憂。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我國北方冬小麥已陸續開鐮收穫。根據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的田間調查,影響冬小麥産量的三大因素中,畝穗數增加,穗粒數略增,千粒重可能略減,因此單産有望提高,今年夏糧有望再獲豐收。
那麼,當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情以及去冬今春冬小麥主産區的旱情,對夏糧豐收沒有造成負面影響嗎?
焦點一:目前旱情對夏糧豐收影響嚴重嗎?
【回應】冬小麥佔夏糧85%,長江中下游不是冬小麥主産區,此次乾旱對夏糧豐收影響不大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説,今年3月至今,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乾旱,連續無降水日數等數據突破了歷史紀錄,此次乾旱達到極端氣候事件的標準。但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不是我國夏糧主産區,冬小麥佔到夏糧的85%,此次乾旱對於夏糧的豐收影響不大。
此外,氣象專家指出,“氣象乾旱”與“農業乾旱”有很大區別。氣象乾旱主要考慮自然降水的問題,如果某個地區某個時間段的降水量明顯低於常年平均水平,這個地區就遇到了氣象上的乾旱。而農業乾旱是根據土壤墑情判斷的,是指農作物由於長期缺水導致無法正常生長而受損。如果措施得當,氣象乾旱不一定會導致農業乾旱。
焦點二:去冬今春乾旱影響冬小麥生産嗎?
【回應】播種質量高、抗旱澆麥力度大、小麥生長關鍵期下了及時雨等,減輕了乾旱影響
從去年秋冬種開始,我國冬小麥主産區連續4—5個月缺少有效降雨,冬小麥為什麼還有望獲得豐收呢?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去年麥播時底墑好,播種質量高。去年秋末,我國冬小麥主産區的降雨量較多,麥播時土壤底墑普遍充足。充足的底墑和麥播時晴好的天氣,使得大部分麥田做到了適期足墑播種。加之去年秋冬播的整地播種質量普遍提高,絕大多數麥田苗全、苗齊、苗勻,基本苗數充足,為保證後期足夠的成穗數奠定了良好基礎。農諺“麥收隔年墑”就是這個道理。
抗旱澆麥力度大、效果好。今年開春之後,面對我國冬小麥主産區近60年來出現的最嚴重氣象乾旱,國家出臺了抗旱澆麥補貼政策,各地普遍採取了“以澆為主,措施前移,分類指導,科學應對”的麥田應變管理方針,挖掘一切水源,凡有水澆條件的地方都做到能澆盡澆,使前期受旱麥田基本上都普澆了2—3遍水。結合抗旱澆水,絕大多數麥田還普遍追施了化肥,有效促進了苗情的轉化升級,為小麥順利返青、起身創造了良好條件。
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下了及時雨。今年2月下旬和5月上、中旬,在我國冬小麥返青—起身和抽穗—揚花與籽粒灌漿的關鍵時期,黃淮和華北地區三次出現大範圍降雨。其中,2月25—30日大範圍、長時間降雨使絕大多數麥田旱情得到解除或明顯緩解,促進了根係生長。5月8—10日,在小麥抽穗—開花的需水高峰期,冬麥區出現大範圍降雨,滿足了冬小麥籽粒形成與灌漿對水分的需求。5月20—21日,冬麥區再次出現大範圍降雨,不僅對小麥籽粒灌漿十分有利,同時也有效遏制了幹熱風的發生危害。
春季低溫時間長,利於形成矮稈大穗。今年春季,冬麥區低溫持續時間長,延緩了小麥的生長髮育進程,小麥的起身、拔節期較常年平均推遲7—10天,幼穗分化發育的時間相應延長,有利於形成大穗多粒。同時,冬春乾旱和春季持續低溫的共同作用,還有效抑制了大面積旺長,使小麥的植株高度明顯降低。據調查,今年我國冬小麥主産區的植株高度普遍較常年平均降低5—10厘米,株高降低顯著增強了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從實地調查和各地的反映來看,今年我國冬小麥主産區基本沒有發生往年出現的大面積旺長和倒伏現象。
病蟲害發生普遍較輕。受長時間乾旱影響,我國冬小麥主産區經常發生、且對産量威脅很大的病蟲害,如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穗蚜等,今年發生危害程度普遍較輕。
探尋真相,求證不止……(記者 馮華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