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民族團結新篇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記者 華春雨、趙超)5月25日,反映西藏婦女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進步歷程的圖片展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丹增敏吉作為解説員感到格外驕傲,因為展出的160多幅照片所記錄的主人公中,有3名是她的家庭成員。

    從60年前迎接解放軍入藏的曾祖母,到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成長為著名藏族藝術家的母親和姨媽,再到正在幸福求學的自己,丹增敏吉説:“在我們家庭中,跨越四代的女性共同見證了西藏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

    西藏婦女在過去幾十年命運發生的變化是中國各少數民族生活變化的縮影。自1947年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各少數民族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指引下,都經歷了改天換地的偉大歷程。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這一制度的發端,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

    1922年7月,中國共産黨在如今上海的老成都北路一座典型的石庫門建築裏,舉行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宣言中,首次提出了黨在民族問題上的主張。

    而此後近90年的歷程中,中國共産黨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不斷發展和豐富民族區域或民族地方自治的思想,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問題解決之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問題上實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而沒有採取聯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民族問題專家毛公寧指出,作為保證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發展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民族工作也被擺上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識別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管理民族事務的專門機構等一系列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新中國的民族事業開始大踏步前進。

    談到中國共産黨在60多年前的創舉,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楊晶説:“這些工作使各民族以平等的身份成為國家的主人,使各族群眾共同參與國家事務的夙願得以實現。”

    初夏的科爾沁草原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的人民把一場大型民族歌舞《興安的述説》獻給即將迎來90歲生日的中國共産黨,這臺歌舞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誕生地的人民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禮讚。

    1947年5月,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興安盟宣告成立。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同一時期,黨在山東、晉察冀、瓊崖等幾個解放區也建立起少數民族自治政權,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從鄉到省的各級政權建設中都有了成功的實踐。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至此,民族區域自治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中國政府開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

    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建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

    在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的同時,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從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民族區域自治確定為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策,到1952年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利等重要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從1954年以憲法的形式確認這一制度,到1984年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法,實現政策、制度、法律三位一體;從2001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際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修改,到2005年發佈《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我國目前初步形成了包括憲法、基本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等的民族法規體系,在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建立和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不斷完善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指引下,中國眾多的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主安排、管理、發展經濟建設事業,自主發展各項文化社會事業,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到2009年底,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公路總里程達到88萬公里,鄉鎮通公路比重達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達到88%。青藏鐵路、南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運營,新建鐵路里程達到1萬公里以上。

    民族地區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不斷壯大。新疆的棉花産量居全國首位,廣西成為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産和綜合利用基地,青海是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雲南是亞洲最大的花卉生産基地……

    而伴隨經濟建設成就的,還有民族地區社會建設的紮實推進、民生改善的顯著成效以及生態建設的力度加大、局部生態的明顯改善。

    2010年7月,歡慶的歌聲飄揚在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上空,東鄉族自治縣60週年縣慶典禮隆重舉行。60年的發展歷程中,南陽渠灌溉工程使東鄉的土地不再乾涸,累計興修的27萬畝梯田佈滿山間;繞滿山梁的公路讓居住在大山深溝中的東鄉人民出行更加便捷,縣城所在的鎖陽鎮通過擴容,各項城市功能初步體現。與此同時,民族習俗和文化也得到傳承和發揚,涌現出花兒演唱家何清祥等一批優秀民族藝術工作者……

    成吉思汗34代嫡孫、最後一位蒙古王爺奇忠義用這樣一段話道出了中國各少數民族人民的心聲:“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權益。這一政策是任何民族歷史上所沒有過的,是中國共産黨帶領56個民族的共同創舉!”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功實踐的生動展示
· 賈慶林: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鞏固發展民族關係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