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新模式突破傳統信貸支農難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新模式突破傳統信貸支農難題
   ——黑龍江、江蘇“三農”金融服務調研紀實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蘇雪燕、吳雨)擔保難、授信難、額度小……一些“老大難”問題一直在制約著我國“三農”金融服務的發展。記者近日在黑龍江、江蘇等地調研時了解到,銀行業金融機構因地制宜,探索出適應當地的信貸支農模式,有效破解了傳統的金融支農難題。

    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突破農民散戶貸款慢難題

    缺乏有效抵押物、單戶農民申請貸款較慢,一直是信貸支農的難點之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地處黑龍江的城商行——龍江銀行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以合作社代替農民散戶進行統一貸款。

    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焦萬生告訴記者:“大慶龍江銀行扶植我們已經三年了,以我們農民按股入社的土地作為抵押,不用農民單個去貸款,而是由合作社牽頭去貸,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貸到款,而且比個人貸款的利率要低2到3厘。”

    五里明鎮玉米種植戶張長文將自己名下的幾十畝土地入股合作社,農忙時給合作社種地,農閒時外出打工掙錢。

    “土地入了合作社了,合作社給我保底金,我給合作社幹活再掙一部分錢,出來打工還能掙一部分錢,年終還能拿到一部分土地分紅。這個加起來每年能掙3萬塊錢,過去也就1萬多塊錢。”張長文説。

    與此同時,龍江銀行還拉來中糧集團,每年按市價收購農民種的糧食;引來了東北農業大學的專家,為玉米種植、收割全程提供技術指導。

    這樣,龍江銀行實際上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政府+科技”的貸款模式,銀行貸款貸得放心,合作社開展生産更省心,農民的勞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可以安心從事其他行業。

    據龍江銀行行長關喜華介紹,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對五里明鎮已累計投放貸款1915萬元,土地經營面積從1萬畝增長到7萬餘畝,該鎮三分之一的勞動力被吸納入社勞動,三分之一搞畜禽養殖,三分之一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化轉移。

    關喜華説:“這種模式不僅幫助了農民,也幫助城商行找到了差異化的支農發展道路,我們打算把這個模式不斷推廣下去。”

    “陽光信貸”+“惠農擔保”:突破農民擔保難問題

    農戶獲取擔保難、金融機構獲取農戶有效信息難,也是制約“三農”金融的傳統問題。江蘇省興化市周莊鎮探索出了一條“陽光信貸”+“惠農擔保”的路子。

    “陽光信貸”是江蘇省農村信用社力推的辦貸新模式。為有效獲取農戶信息,通過建立農戶電子檔案、組織授信評議、張榜公示評議結果等手段,做到“陽光調查”“陽光公示”“陽光定價”和“陽光監督”。

    而“惠農擔保”則是興化市周莊鎮專門服務於支農信貸的擔保公司。“惠農擔保”于去年5月成立,註冊資金300萬元,其中政府、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共出資230萬元,其餘70萬元由村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入股組建。

    “惠農擔保”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村幹部和農民經紀人自己入股,在為農民組織授信評議的時候就更加認真負責。“這從利益機制上保證了擔保貸款的風險可控。經評議,擔保公司放大倍數可達到一比十。”

    興化農村合作銀行行長黃錦榮説:“通過‘陽光信貸’平臺,我們對農戶信息較為了解,授信額度有評議結果作為依據,可及時完成貸款審批批發處理,而擔保公司也可實行批發擔保,一般貸款一天即可辦結。”

    周莊鎮水産養殖戶喬向紅就是惠農擔保的受益者。喬向紅沒有房産證,沒有土地可抵押,過去如果要申請貸款只能到處找擔保人,十分困難。2010年8月,她通過惠農擔保向興化農村合作銀行貸款3萬元。

    喬向紅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不通過擔保公司,我向農合行貸款的年息是8.85%,通過擔保公司,即使包含了擔保公司的手續費,年息也下降到8.55%,每年我反而少花100多塊。”

    據介紹,擔保公司開業一年多來,先後為285戶農戶、專業合作社和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授信總額達2994萬元,累計貸款4768.7萬元,目前貸款餘額為2402.3萬元。

    合作社牽頭多戶聯保:突破小額信貸額度限制

    記者在江蘇省揚州市邵伯鎮淥洋湖村調研時,遇到在為資金短缺問題犯愁的村農林綜合開發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張福龍。

    張福龍告訴記者,這個合作社現有35個村民小組,1600戶,5100人,耕地面積5394畝,林區2500畝,養殖水面2500畝,水禽養殖規模位列揚州市第一。這個去年實現三業産值3.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50元的合作社希望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但卻被信貸額度卡了脖子。

    “農戶小額信貸額度限定為5萬元,對於經營特色養殖的農戶來説額度太低,難以擴大經營。”張福龍介紹,當地農戶養殖鱸魚、鮭魚每畝成本在1.5萬元至1.8萬元,5萬元的貸款養不到3畝大的魚塘。當地最大的養殖戶擁有100畝的魚塘,需要資金在160萬元左右,小額農戶貸款難以解決資金缺口。

    對此,農行揚州分行專門來人了解情況,為實際解決農戶生産經營困難,突破農戶小額信貸額度的限制,對當地農戶採取合作社牽頭多戶聯保無抵押的授信模式。農行職員還與村委會幹部一起走訪農戶,篩選出多家信用記錄良好、種植養殖經驗豐富、收入來源多元的農戶多戶聯保,承諾相互承擔連帶責任,每戶信貸額度提升至10萬元,解決了部分農戶生産經營的資金問題。

    截至2011年5月末,農行揚州分行對淥洋湖村累放各類貸款2574萬元,其中農戶小額貸款累計投放474萬元,餘額155萬元,個人主業貸款累放100萬元。

    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農戶金融部總經理周眾先介紹:“江蘇地區種植業發達,農民多數在搞蔬菜大棚、特色養殖等多种經營,5萬元貸款實在不夠農民擴大種植、養殖規模。目前江蘇省分行對於農行小額信貸的額度已經大幅提升,蘇南上限達到30萬元,蘇北上限額度達到10萬元。”

    “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商業銀行回到農村,並希望適當提高我們農戶貸款的額度,支持我們擴大經營,搞特色養殖。”張福龍説。

 
 
 相關鏈結
· 銀監會: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突破100萬億元
· 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四川災後重建放貸超5000億元
· 銀監會: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好"五一"金融服務工作
· 劉明康:銀行業金融機構需防範各類貸款風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