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 李宣良)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來來往往的參觀者總會被這樣一張照片所吸引——1985年6月4日,人民大會堂。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伸出一根指頭,宣佈“中國軍隊裁減員額100萬”。
這一瞬間,被新華社軍事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了下來——一根指頭與100萬,就這樣定格在了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史冊上。
回憶起親眼見證的這一幕,拍攝者吳森輝説:“20多年過去,我清楚地記得小平同志此時的自信、決斷與膽略。”
在冷戰陰霾依然籠罩世界之時,整個國際社會都感受到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謀求和平與發展的真誠願望,開拓精兵之路的政治氣魄。這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後,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變。
“在百萬大裁軍的舞臺上,上演的並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説。
與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陸軍集團軍的組建,陸軍中技術兵種比例首次超過步兵,人民軍隊邁出由摩托化向機械化的關鍵一步……
從人員素質的歷史性飛躍,到編制構成的精幹高效;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與共和國同步發展的人民軍隊,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堅實步伐。
上世紀90年代,以冷戰結束和海灣戰爭爆發為標誌,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新軍事變革蓬勃興起,爭奪高技術質量優勢成為國際軍事競爭的焦點。
放眼世界,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個‘精’字。精,既是對‘量’的要求,更是對‘質’的要求。”黨中央、中央軍委下決心解決影響和制約軍隊戰鬥力提高的體制性障礙,對體制編制進行深刻的調整改革。
1997年9月,在百萬大裁軍的基礎上,軍隊裁減員額50萬;6年之後的2003年9月,再次裁減員額20萬。與此同時,我軍領導指揮、管理體制和部隊編成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等高技術軍兵種不斷加強。
黨中央、中央軍委作出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必須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走以機械化為基礎、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之路,實現我軍現代化跨越式發展。
“科技大練兵,一切為打贏”。從總部機關到各軍兵種,從基層部隊到科研院所……全軍掀起高技術戰爭戰法研究熱。科技強軍,科技興軍,成為全軍官兵共同追求的目標;學高科技,用高科技,練高科技,在全軍蔚然成風。
中國特色精兵之路越走越寬,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穩步推進,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形勢更加錯綜複雜,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不僅面臨著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而且面臨著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的威脅……”陳舟説,“這一切,迫切要求人民軍隊拓展保障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範圍,不斷賦予軍隊建設以新的時代內涵。”
2004年年末,胡錦濤同志對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作出科學概括——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我軍職能使命有了新的拓展,軍隊改革發展任務更加艱巨。黨中央、中央軍委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揮寫人民軍隊又好又快發展的時代篇章——
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統一的原則,全面落實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話”總要求,推動軍事、政治、後勤、裝備等各個領域的工作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統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事鬥爭準備,統籌機械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統籌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建設,統籌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統籌主要戰略方向建設與其他戰略方向建設;
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把戰鬥力生成模式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高新技術進步上來; 推動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
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2009年10月1日,莊嚴的天安門廣場,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首都閱兵隆重舉行。新型坦克整齊列陣,數字化火炮昂首挺立,巡航導彈、戰略核導彈劍指蒼穹,預警機、新型戰機呼嘯臨空……氣勢恢宏的大閱兵,展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跨越。
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行進在科學發展道路上的人民軍隊,正闊步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