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龍養豬場的一名工人正在為豬圈添加飼料,飼料成本的上漲是豬肉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7月5日攝)。陸維龍在上海養了20多年豬,目前在上海青浦區經營一家中型養豬場,年産生豬近兩萬頭。據陸維龍介紹,去年下半年以來,飼料價格持續上揚,以常用飼料玉米為例,目前每噸價格為2520元,而去年同期每噸僅1800元,短短十二個月,上漲了四成。加上人工和疫苗成本,目前每斤豬肉的的保本價比去年同期上浮了20%。陸維龍告訴記者,依據目前10元/斤的生豬收購價,每頭豬大約能賺500元,收入確實比前兩年好。但老陸心裏並不輕鬆,去年年初因生豬收購價大幅低於成本價,而不得不宰殺母豬的陰影依舊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養豬人總是逃不出‘賺一年虧三年’的怪圈,利潤上去了,各地豬的産量必然大幅增加,一年以後,豬肉價格再跌下來,大家接著賠錢。”6月中旬以來,國內豬肉價格持續走高。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從苗豬培育到豬肉零售,高高在上的豬肉價格並未讓養豬場、豬販、屠宰場、零售商笑逐顏開,相反,價格背後隱含的週期性産量波動,飼料、人工以及藥品價格的上漲讓豬肉生産、流通、銷售等環節上的從業者憂心忡忡。“豬肉價格不合理上漲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損害了整個産業鏈。”上海市肉類行業協會肉類商品流通專業委員會主任嚴根桃指出,“生豬市場供給彈性大於需求彈性,不能單純依靠市場自我調節,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對生豬産銷進行合理調控,如進一步健全儲備豬肉機制,提供生豬養殖預警信息服務等等。”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在上海養了20多年豬的陸維龍正在自己養豬場的豬苗培育室內查看豬苗的生長情況,目前這一培育室正開足馬力進行“生産”(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豬販王偉堂雇的工人正準備將180頭豬卸下卡車,這批來自河南的生豬收購價創下三年來的新高(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王偉堂(中)正在復新屠宰場內計算自己當日的收入,因為批發價低於成本價,他寧可每天少賣一些豬(7月7日攝)。王偉堂是“常駐”上海復新屠宰場的一名豬販,他的工作是將全國各地收來的生豬運到屠宰場進行宰殺,支付一定的加工費後將豬肉賣給批發商和零售商。在復新屠宰場,像他這樣的“中間人”共有37位。“生豬的收購價加上物流和加工成本,每斤豬肉的保本價是12.8元,而目前的批發價徘徊在11.8元,每賣一斤豬肉,虧一塊錢。”王偉堂顯得很無奈,“去年這個時候每天可以賣100頭豬,現在不足50頭。”更令王偉堂擔心的是生豬來源,他和屠宰場內的大多數豬販一樣面臨收不到豬的問題,“豬的産量小,收購價在短時間內肯定下不來。”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臨近中午時分,陳月娥肉鋪的冰櫃裏當天所賣的一頭豬還剩下大半,買肉的人寥寥無幾,這讓她非常無奈(7月10日攝)。“純精肉18元/斤,肋排26元/斤,帶皮夾心17.5元/斤,帶皮腿肉17元/斤...”陳月娥流利地向記者介紹自己所賣的豬肉的價格,其中的每一個數字都讓他印象深刻,“賣豬肉六年半了,從來沒有賣過像現在這麼高的價格。”陳月娥在上海徐匯區一家標準化菜場經營豬肉攤。她説,零售價總是隨著批發價水漲船高,賣豬的利潤率並沒有明顯上升,但肉價貴了,買肉的人少了,進入夏季這一豬肉消費淡季以來,她的豬肉攤不賺反虧。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上海一家大型超市內豬肉進行優惠促銷,吸引了眾多買肉的市民(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