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傳統文化煥發活力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綜述
新華社拉薩7月21日電(記者 德吉 邊巴次仁) 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週年的喜慶時刻,當中央代表團抵達拉薩貢嘎機場時,來自西藏山南地區的農牧民踏著歡快的節奏,跳起了極具山南特色的卓舞,場面十分壯觀。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是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中最為古老的項目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每逢迎接重要客人和重大節慶活動,剛勁威舞、節奏感極強的卓舞頻頻亮相,向世人展現了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護西藏的傳統文化,使西藏的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5年,西藏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國家和自治區先後投入4000多萬元,專項保護西藏非遺代表作。其中,九成以上經費來源於中央投入,且投入經費在逐年遞增,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我從小學習製作藏香,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這門技藝不但得到了國家的保護,還讓我們家富了起來。”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的次仁多吉説。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3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藏香製作技藝的次仁多吉,如今已成為這門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前不久以90歲高齡辭世的桑珠老人生前創造了一項紀錄:他説唱的《格薩爾王傳》錄音達2000多小時,整理並公開出版了37本,不久將出齊45部。《格薩爾王傳》的搶救與整理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化項目,國家為此設立專門機構,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目前,西藏自治區的學術機構已先後尋訪到57位民間説唱藝人,並對其中15位説唱的《格薩爾王傳》錄音超過5000小時。
目前,從佛教音樂、傳統音樂、舞蹈等文藝項目,到藏族邦典、藏香製作、卡墊織造等技藝項目,西藏已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76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22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34名。各傳統行業文化名家在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扶持下,傳承發展著藏族傳統文化。截至目前,各類傳承隊伍已發展壯大到2萬多人。
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傳承,而西藏有形的古文物建築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就得到了精心的保護。數據顯示: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國家對西藏文物維修的總投入已達到14億多元,確保了這些文物的“延年益壽”。
從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資金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維修。對布達拉宮進行的首次重點維修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是空前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是“古建築保護史上的奇跡,對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2年實施的布達拉宮二期、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文物維修工程歷時7年,總投資達到3.8億元。2008年起,國家又投入5.7億元實施“十一五”文物維修保護工程,創造了中央政府對西藏自治區文物維修一次性投入最多、維修點最多的紀錄。“這些維修工程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及時排除了文物古建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存在的各種隱患。”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旦增朗傑説。
同時,中央政府十分重視藏語文的學習和推廣。千百年來,藏語文一直是西藏人民的重要交際工具,是西藏文化的重要標誌和載體。目前,西藏所有農牧區和部分城鎮小學實行藏漢語文同步教學。藏文編碼國際標準于1997年獲得國際標準組織通過,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
數據顯示,近30年來,西藏有關部門對流傳於民間的戲劇、音樂、曲藝、民歌、諺語、故事等文學藝術積極蒐集、整理,先後採錄整理藏漢文資料3000多萬字,發表有關藏族傳統文化的學術論文1000多篇、專著30多部。
此外,作為民族優秀文化資源的藏醫藥在雪域高原上傳承了2000多年,近年來也得到不斷發展與壯大。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專門的藏醫教育機構。1989年,西藏藏醫學院正式成立,是全國唯一獨立設置的藏醫藥高等院校。學院為全國藏醫藥行業輸送了2877名各類藏醫藥專業技術人才。
藏醫藥已成為西藏特色支柱産業之一,藏藥生産也從手工作坊發展到工業化生産,藏醫藥産業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區藏藥生産企業發展到18家,且均通過國家GMP認證,能夠生産360多個藏藥品種。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西藏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保護、傳承與發展。”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尼瑪次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