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尋根之旅: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尋根之旅 實踐之旅 體驗之旅
——“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紀實

    新華社延安8月8日電 8月的延安,藍天麗日,草木蔥蘢。

    高高的寶塔山,緩緩的延河水,莊嚴的清涼山,多少崢嶸歲月與激情夢想在這裡匯聚,流向遠方,奔向光明……

    這是一座魂牽夢繞的紅都,這是一塊中國革命的聖地,這同樣是一方養育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熱土。

    8月8日,2011年“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圓滿結束。在為期一週的活動中,來自18家中央新聞單位的百餘名青年編輯記者分成10個小組,先後參觀了棗園、楊家嶺、延安革命紀念館、新聞紀念館等革命舊址,向四八烈士陵園敬獻花圈;以小組為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們深入延安吳起、延長兩個縣的10個村莊,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踐行著新聞“三貼近”原則。

    忘不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忘不了周總理的紡車,忘不了唱響世界的《黃河大合唱》,還有那南泥灣、窯洞以及延安人民的質樸與熱情……青年編輯記者們再次凝眸回望,依依不捨地揮手作別。

    正如中國記協黨組書記、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翟惠生所指出的:“從黨的奮鬥歷程中,從新聞前輩的成長足跡中,可以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感悟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源泉和與時俱進的巨大感召力,感悟到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的現實重要意義所在,從而獲取精神的力量與思想的養分。”這正是經歷尋根之旅、體會實踐之旅、感悟體驗之旅的真正意義。

    革命舊址見證後輩莊嚴的誓言

    蔥蔥清涼山,見證後輩莊嚴的誓言;巍巍寶塔山,銘記中國革命不朽的奮鬥歷程。棗園窯洞中,青年編輯記者們追尋著革命前輩的足跡;新聞紀念館裏,年輕的心沉浸在尋根之後的激動與欣喜中。

    “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兒嗨喲,打日本也顧不上……”清亮的陜北民歌悠揚傳來,楊家嶺革命舊址講解員脫口而出,即興表演,把大家帶回戰火紛飛、激情四射的年代。在棗園革命舊址,年紀最小的“小小講解員”、年僅7歲的白釗寧繪聲繪色地講述“五大書記像”的故事。當被問及為何暑假也不肯“放鬆工作”時,小傢伙咧嘴一笑:“喜歡嘛。”

    據介紹,楊家嶺革命舊址和棗園革命舊址從每年5月至12月都是旅遊高峰期。由於今年是建黨90週年,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記者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踮著腳尖拍攝照片,緊握錄音筆怕落下講解員的每一句話。走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曾經生活的窯洞後,剛參加工作一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杜希萌説,她從窯洞裏簡陋的設施和保存完好的紡車,進一步體會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對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來説,延安是一個聖地。”《人民日報》記者冀業説。

    延安革命紀念館裏珍藏的大量史料,吸引著青年新聞工作者的目光。毛主席著作部分版本的展區、延安精神發祥地的墻面介紹前,常見他們駐足流連。

    青年編輯記者一起來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搖籃——清涼山,作為黨中央在延安時期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等新聞出版單位的所在地,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新聞社記者馬佳佳表示,她很榮幸能有這樣的機會來到延安,延安告訴她的有奮鬥和創造,更有信仰和堅持。

    山坡上的延安新聞紀念館顯得古樸肅穆。“我宣誓,繼承和發揚黨的革命傳統,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在清涼山上,百名青年編輯記者莊嚴地舉起右手,鄭重承諾。“這是我工作以來最興奮的時刻。”《新京報》記者馮中豪激動地説。

    陜北農村解民情

    “溫室裏的玫瑰再鮮艷也不值得驕傲。”《求是》雜誌社編輯盛瑋説,“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我的心才踏實起來。”

    在為期3天的基層生活體驗中,編輯記者的足跡遍及數十個村莊,植草、種樹、耕田、摘菜、施肥……

    在吳起縣齊灣子村體驗基層生活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洋,住在相對海拔700多米的半山腰。每天,她和同事都要走半個多小時的山路,到村子裏採訪,和村民一起勞動。這個北京姑娘的腳上很快磨起了兩個大水泡,可她一點也沒覺得辛苦。“只有跟著去走老鄉們走的路,親手去做他們做的活,才能真正觸摸到延安生活的脈搏。”張洋説。

    《環球時報》記者劉琳琳在鐵邊城鎮鐵邊城村體驗生活,她説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們如同親人般的接待。“臨走的時候,老鄉一再讓我們明年再來,還認我們做乾女兒。”

    很多編輯記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儘管有些村莊並不算很富裕,但每天給編輯記者們提供的飯菜卻是鄉親們精心準備,甚至在有些地方是過年才能吃上的。樸實而又熱情的民風感動著每一位編輯記者。

    “我會把延長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把這次基層的所有收穫帶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解放軍報》記者蔡鵬程説。

    “火紅的年代、火紅的歌,火紅的你來火紅的我。歌唱你也歌唱我,歌唱幸福和快樂。幸福和快樂從哪來,是黨和國家領導的,他們熱愛人民、人民熱愛他們,譜寫著一支開心的歌呀,呀喲!”這首崖頭村村民原創的陜北民歌,回蕩在延安行的青年編輯記者耳邊,樸素的歌詞表達了陜北農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黨最質樸的感情。

    延長縣崖頭村黨支部書記吳翔對記者説:“你們就是黨和政府的蜜蜂,把基層的聲音當成蜜一樣採集給中央相關部門,把我們基層真實的、有代表性的聲音傳播出去。”

    75歲的村民吳金月説:“不來農村就不知道農村真實的生活。現在國家的政策非常好,我們都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你們要把我們的心聲傳遞到黨中央。”

    “讓基層的聲音傳達出來,是我們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法制日報》記者楊晉峰感嘆道。

    “在延安,我們體會到的不只是延安精神的‘原生態’,更感受到延安精神對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當地經濟社會帶來的強大作用力。”中央電視臺記者艾達説。

    “此次延安之行,我們既是采寫報道的記者,又是接受教育的學員,同時也是延安精神的傳承者。後者是前兩者的昇華,也是我們此行真正的職責所在。”新華社記者陳元説,“這次活動結束後,我們都將帶著沉甸甸的收穫,投入到未來的新聞工作中去。”

    離開延安時,青年編輯記者們更加明確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把這次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思融入今後的新聞工作中,化筆為犁,辛勤耕作,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寫出更多、更好反映人民真實生活現狀的優秀新聞作品。(許諾、徐慶松、楊皓、鄧媛)

 
 
 相關鏈結
· “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出發儀式在中國記協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