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引領文學評獎新風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綜述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廖翊)8月20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60余名評委通過記名投票,在京決出了5部獲獎作品: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和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歷時半年的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評獎的特點是在堅持以往評獎的好經驗、好做法的同時,試行一系列新的評選辦法,以保證評獎的公平公正公開,引領文學評獎新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主任胡平説。
十大新做法,選出好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説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旨在推出體現中國當代長篇小説思想高度和藝術水準的優秀作品,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評獎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原則,重視作品藝術品位,提倡題材、主題、風格多樣化,以評選出站得住的高質量長篇力作在中國文壇和廣大文學愛好者中享有盛譽。
胡平介紹,本屆茅盾文學獎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堅持以往評獎經驗和做法的同時,對茅盾文學獎進行了大幅度完善與改革:
實行大評委制,避免“小圈子”評獎。往屆評委一般只有21名左右,京外評委不少於1/3。本屆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委62名參與評獎,其中京外評委佔60%。大評委制克服了“小圈子”評獎的弊端,比歷屆評獎更容易接近公正。
實行評委實名制投票,充分體現評委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良知。全部五輪六次投票都實行評委實名制投票,第三輪起公佈實名投票情況,更好地保證了評委投票的責任心和公正性。
每輪投票結果及時發佈公示,增強茅盾文學獎的社會透明度。這既是茅盾文學獎公開透明、接受社會檢閱的具體體現,又極大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擴大了廣大作家、參評者和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對各輪入選作品的作者亦都起到了一定的鼓勵作用。
初評、終評一貫制。往屆的評獎分為初評和終評兩個階段,分別由兩批評委來評選。此屆評獎打破了初、終評的分界,全部由62名評委一以貫之地評選,保證了評獎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提名作品制。將提名作品作為文學榮譽給予鼓勵。首次將初選出來的20部備選作品正式列為提名作品,將提名作品作為茅盾文學獎的正式榮譽,鼓勵作家創作成就。
同時,評委名單和評選日期提前公佈以提前接受社會的檢閱和監督、加強紀檢監督、實行投票公證制、向所有參評作品頒發紀念證書以尊重所有參評作家的文學勞動成果、接納網絡文學參評,鼓勵網絡文學創作等10大新做法,對於實現評獎的公平公開公正,選出真正優秀的長篇力作,鼓勵各類作家的長篇創作,都具有積極的正面的意義。
評委當審慎,體現權威性
2011年5月中旬,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正式成立。評委會主任由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擔任。62名評委中的30名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直接聘請長篇小説創作、編輯和研究方面的專業人士擔任。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家協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各推薦一名符合條件的人選,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審核聘請。5月至7月,全體評委開始分散閱讀參評作品。8月6日,開始以實名制進行了首輪投票,産生了81部備選作品。直至8月14日第三輪投票,産生了包括最後獲勝的5部長篇在內的20部提名作品,並在中國作家網和《文藝報》上進行了為期5天的公示。
“評獎是有規律的,我們也在摸索這些規律,使得評獎更為科學。這次評獎規則的新變化,就是我們對於評獎規律的一種摸索。不管怎麼説,評委們當著全國人民的面投上莊嚴的一票,評委們還是很審慎的。實名制和大評委制度慢慢地顯示出它的特點,就是從各輪投票情況看,最好的作品確實不容易‘下去’,明顯不過硬的作品是不容易上來的。”胡平主任表示。
據介紹,參加本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評委們態度嚴肅、認真。每次會議62名評委均無一缺席。有一位評委父親病重,亦堅持完評獎全程。20天的集中閱讀過程很艱苦,不少評委眼睛都讀傷了,患上結膜炎;有的評委始終沉浸在作品裏,情緒興奮,夜裏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討論會上,全體評委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當面展開學理性的爭論和探討。
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説,評選是一個公平的過程,是基於每個評委的責任感和學術水準的評選。我們在裁判作品,社會在裁判我們,可以用“如履薄冰來形容這次工作班子的狀態”,“我可以很欣慰地説,我們挑選的這20部作品在過去四年的中國長篇小説創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評委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要評出一屆歷史上最風清氣正、最公開公平公正透明、最具權威性、最令人信服、最少遺憾和質疑的文學獎。每輪投票結果公佈後,評委會都認真關注社會各界的反應。每次投票,評委會主任和紀檢組都要反復重申評獎紀律和評獎標準。事實證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取得了圓滿成功,評獎結果令人信服,獲得了文學界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主任胡平欣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