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9月11日電(記者 孟昭麗)來自河南週口的劉梅英來廈門務工已經5年,她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在廈門讀書的費用越來越少了。
“今年廈門市民辦學校也免學雜費,正在一家民辦小學讀書的兒子今年不用交500多元的學雜費了。家裏一個月的收入才3000多元,對我們來説,省了不少錢。”劉梅英告訴記者。
廈門市這幾年致力於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上學問題。2006年,廈門市先後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借讀費、住宿費、體檢費以及課本費。2011年秋季,廈門更是率先出臺政策,按照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補助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用以等額減免民辦學校學生的學雜費。
今年暑假到來之前,廈門市教育局啟動了“感念師恩”網上祝福活動,在眾多的留言中,有一個“美麗網絡”的留言引人注目:“首先感謝廈門市的領導,為我們外來務工人員解決了子女上學問題。同樣感謝新源小學全體教師,祝你們快樂!”
“美麗網絡”留言中的新源小學是廈門集美區新建的一所公辦小學。“十一五”期間,廈門宣佈啟動一個耗資7.7億元的島內義務教育建設項目,即新建、改建、擴建38所小學和初中,增加4.5萬個學位。它除了解決新建城區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近上學,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讓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讀書。
目前,在廈門,80%的外來娃是在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廈門市財政局預計,全年免除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費用8526萬元。
記者了解到,2010年9月,廈門又實現“同城同編”--全市中小學、中職學校和幼兒園教師編制按照城鄉一致的標準進行核算,同時對辦學規模小的學校和教學點予以傾斜。
“城鄉義務教育均衡要攻克的另一個難點是老師的工資和學校編制。一直以來,即使在同一座城市,相同級別的老師領取的工資是不同的,學校的編制也有城鄉之分,一般城市多,農村低,所以,在一些農村學校,一些老師是‘打通關’,即一個人要教好幾科。”廈門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起,廈門開始攻克這一“老大難”,並實現不論是城市名校教師,還是海島、山區等農村地區教師,工資待遇的標準和發放時間一致。
不僅讓外來工子女能免費上學,而且能享受優質的教育。幾年前,廈門開始優質校和普通校“聯姻”的熱潮,一些名校通過聯合辦學或是辦分校等方法,把自己的辦學經驗“輸入”普通學校。
從今年起,廈門試行“小片區”的管理模式,即以片區內的優質校為龍頭捆綁周邊一般校,實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管理模式,旨在促進片區均衡發展。
記者了解到,今年中考中招中,廈門更是首次將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的初中校,即招收定向生,目的在於從源頭做到“減負增效”和遏制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