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11抗旱救災報告:科學用水 實現“人水和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13日 16時44分   來源:新華社

水的呼喚--2011抗旱救災報告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陳二厚 李自良 董峻 郭遠明 王立彬 林暉 周芙蓉) 旱!旱!旱!

    初秋的北京,已是“一場秋雨一場涼”。但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顯示全國最新旱情信息的監視圖上,西南、南疆和內蒙古大部還是三大塊深紅甚至棕色區域--重旱乃至極旱仍在肆虐。

    來自國家防總的最新統計數字,清晰地顯示旱情導致的災害--截至9月上旬,全國耕地受旱面積9358萬畝,1454萬人、91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抗大旱、保民生、促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緊急行動,不僅千方百計實現了夏糧連續8年增産,一場確保受災群眾飲水安全、確保秋糧豐收的抗旱攻堅戰正在持續進行。

    一年幾旱,缺水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心腹之患”

    9月,收穫的季節。但在西南部分地區,莊稼卻大片枯萎。

    有“滇東糧倉”之稱的雲南省曲靖、昭通等地,出現持續時間7個月、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旱災。明晃晃的太陽持續煎烤著紅土地。不足一米高的玉米、水稻,被當地農民無奈地收割後用作飼料。

    今年汛期,全國江河基本安瀾,但從春到秋,從小麥主産區到“魚米之鄉”和西南大部,旱災卻相繼發生。

    受損的不僅僅是莊稼,人也在喊渴。

    “洗手幹”,是貴州農民對今年大旱的一種形象説法--剛把秧苗插上、把手洗乾淨,老天爺就再也沒下過雨了。“全村方圓8公里範圍內已經找不到水源,270多戶1200人全靠鄉村幹部送水,快一個月了。只要一天不送水,村民就沒水喝。”貴州省思南縣香壩鄉一碗水村村支書嚴小龍説,“全村800多頭豬、近300頭牛,基本上都被迫賣掉了”。

    今年以來,西南大部降雨量總體偏少,特別是入汛以來,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貴州、雲南兩省433條中小河流斷流,800多座小水庫乾涸。水力發電量大幅減少,部分工業企業被迫錯峰限電。

    而在中國水量最豐沛的“魚米之鄉”,今年也一樣飽受旱情肆虐。從年初到6月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少57%,除漢江流域外,其他地區降水量均創61年同期降水量最小值。曾經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鄱陽湖一度縮成一塊“小水洼”--水面減少了一半多。旱情最嚴重時,湘鄂贛皖蘇5省耕地受旱面積達5695萬畝,383萬人飲水困難。

    然後,6月初旱情在這裡“急剎車”,出現流域性旱澇急轉。僅一個多月後,旱象再度露頭。洞庭湖、鄱陽湖一年內兩度因旱“瘦身”。至9月上旬,鄱陽湖通江湖體已不足1000平方公里,遠低於多年同期均值2890平方公里水平。目前,鄱陽湖水位以每天0.1米至0.2米的速度急降。

    “早稻旱完,晚稻又旱,一年兩旱,實在少見!”江西安義縣義基村的種糧大戶杜木火感嘆。

    旱情像個幽靈,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四處肆虐。去冬今春北方冬麥區的大範圍乾旱,導致旱情高峰時晉冀魯豫等8省有11151萬畝麥田受旱,246萬人、106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群眾拉水距離超過20公里,每噸水運費達數十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所長丁留謙説,全球氣候變暖將加速大氣環流和水文循環過程,引起降雨徑流和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佈變化,從而可能導致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

    一年幾旱的嚴峻形勢,正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心腹之患”。

    天不幫忙人努力。各地打響保民生、促發展抗旱攻堅戰,最大限度降低旱災影響和損失

    十幾米寬的河床裸露在陽光下,只有一絲細流在溝底緩緩流出。貴州省貴定縣沿山鎮南壩河岸邊的村民們,在河底挖出直徑一米左右的大坑,抽水機一刻不停地把珍貴的水輸送到饑渴的農田。

    “今年的降水量比去年最乾旱的時候還減少了60%,河裏的水越來越少了。政府正發動農民改種土豆等耐旱作物,還鼓勵大家從種植業轉向養殖業,把因旱損失降到最低。”沿山鎮星溪村村支書柏茂興説。

    確保受災群眾飲水安全更成為各地抗旱的首要任務。

    “自5月以來,消防官兵就開始送水。最困難的是黃飄鄉上屯村和李三寨村,我們的水什麼時候送到,群眾就什麼時候開始煮飯。” 貴州省黃平縣消防中隊指導員李勇説。

    保民生,促發展。今年以來,面對嚴峻的旱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多次對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有關領導同志在抗旱緊要關頭親赴旱區檢查指導工作。

    這是堅強有力的部署--

    在抗旱春管的關鍵時刻,國務院在50天內召開4次常務會議和兩次全國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農業和糧食生産工作,釋放強烈的政策信號,有力調動了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對奪取夏糧豐收産生了強大的政策導向和促進作用。

    這是我國糧食生産史上力度最大的強農惠農舉措--

    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從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到春季啟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出臺扶持糧食生産和抗旱澆麥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針對北方冬麥區的嚴重旱情,中央財政在已有政策基礎上,再安排129億元資金支持糧食生産和抗旱工作,對抗旱澆水、弱苗施肥給予補助。

    這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強大合力--

    國家防總先後派出近百個工作組到各地指導抗旱工作,向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重慶等旱區調撥大批抗旱物資設備,大力調度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多渠道解決抗旱用水。

    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支持旱區1000個抗旱服務隊購置抗旱設備,提高應急抗旱能力。

    農業部組織幹部和農技人員深入受旱地區,指導農民落實科學抗旱措施,加強農情調度,強化技術指導,大力推進科學抗旱。

    氣象部門全程提供農業氣象服務,及時發佈預警信息,適時開展人工增雨。

    解放軍、武警部隊多次實施人工增雨作業飛行,及時派出給水團赴重旱區找水打井。

    ……

    這是力保受災群眾民生的溫暖行動--

    在水利部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截至8月底,貴州省已在旱區新建臨時抽水泵站1244座、應急引水工程1432處、應急調水工程239處、新辟應急水源2030處,極大地緩解了旱區群眾臨時飲水困難。

    雲南昆明、曲靖、昭通等重旱區全部實行市、縣、鄉、村四級幹部用水“包保”責任制,確保不讓一個村、一戶人家沒有基本用水。“目前來看,人畜飲水問題今年比往年解決得更好。”雲南石林縣阿依林村村支書年德富説。

    針對當前西南地區旱情持續發展態勢,國家防總近日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按照最不利情況倒排人飲解困計劃。

    上下同心,凝聚起強大的力量。據國家防總最新統計,今年以來旱區各地累計投入抗旱勞力4660多萬人,完成抗旱澆地3.5億畝(次)。通過水庫供水、應急調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另辟水源等多項措施,保障了全部因旱飲水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

    頻發的旱災啟示我們,走科學用水之路,實現“人水和諧”迫在眉睫

    “面對旱情,有無水利工程兩重天!”水利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郭孟卓感嘆。

    剛從湖北調研回來的他介紹,儘管同樣深受旱情影響,但由於農田水利設施比較齊備,湖北今年中晚稻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而在雲南,雖然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卻不足7%,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37%。

    “有水時留不住,要水時引不過來。”國家防總辦公室抗旱二處副處長馮琳説:“西南地區原本濕潤多雨,但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不足,配套引水設施缺乏,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

    旱情暴露出我國水利“欠賬”太多的現實:水利工程薄弱,直接制約了供水能力。根據水利部的統計,全國人均供水能力480立方米,西南五省平均為309立方米,最少的貴州不到250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30立方米。

    應對乾旱,“開源”重要,“節流”同樣迫切。

    水資源短缺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要求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而目前用水量已達600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未來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提升空間只剩下1000億立方米。

    一面是嚴峻的水資源“家底”,一面卻是不科學的用水方式:目前全國單方水GDP産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3到4倍;全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左右,而先進國家在0.7以上;居民生活用水浪費現象比較普遍;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現階段在我國集中顯現出來。”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説。

    以盡可能少的水資源消耗和水環境代價,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條科學用水之路,在嚴峻的水資源面前,在當代中國,顯得尤為迫切。

    “實行科學用水,就要在生産、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污水排放,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于琪洋説。

    水安則邦安,水興則邦興。

    “中央明確提出,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陳雷説,“這是中央在準確分析水利發展現狀,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提出來的重大戰略部署”。

    這是一個積極而迫切的信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人水和諧”全新理念,意味著我們將更加注重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

    這也是水的呼喚--讓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深入每個人的心田,努力實現中華大地萬物潤澤、人水和諧的美好景象。

胡錦濤溫家寶就西南地區抗旱救災作出重要指示  
回良玉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赴貴州考察指導抗旱工作

    新華社貴陽9月10日電 6月份以來,我國西南部分地區降水異常偏少,發生歷史罕見的乾旱。日前,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高度重視西南部分地區發生的嚴重旱情,密切關注災害發展和對群眾生産、生活的影響;要加大抗旱工作力度,切實把抗旱作為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抗旱工作的指導和支持;要堅持把確保群眾飲水安全放在首位,統籌抗旱水源和用水需求,科學調度水利工程,把旱災影響和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受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回良玉近日趕赴旱情最重的貴州省,考察指導抗旱救災工作。他來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興義市和安順市平壩縣等地,深入村寨農戶、田間地頭、水庫塘壩、臨時供水站、抗旱打井點,實地察看農作物受災和水庫乾涸狀況,仔細了解人畜飲水保障和抗旱措施落實情況,看望慰問奮戰在抗旱救災一線的廣大幹部群眾、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與當地幹部、科技人員和各族群眾共商抗旱大計。 >>>詳細閱讀

   這是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鎮阿玉林水庫乾涸的庫底(9月7日攝)。記者從9日召開的雲南省抗旱救災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雲南省目前的乾旱已造成全省9個州市66個縣(市、區)849.7萬人受災,300萬人、156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此外,乾旱也造成全省1403萬畝大春作物受災,成災808萬畝、絕收92萬畝。目前雲南省已投入各級抗旱資金3.69億元,組織305萬人次到生産一線開展抗旱救災工作。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農業部進一步部署西南地區抗旱保豐收秋冬種工作

    當前正值秋糧作物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晚秋作物播種的重要時節,但西南地區旱情仍在持續發展,農業抗旱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近日,農業部進一步部署西南地區抗旱保豐收和秋冬種工作,強調要繼續加大對西南旱區農業生産的支持,有針對性地幫助旱區做好當前抗旱保豐收各項工作,及早謀劃秋冬種,千方百計減輕旱災損失,為明年夏季糧油穩定發展打好基礎。

    農業部要求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加強災情調度。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調度反映旱情發展動態,確保信息渠道暢通。二是抓好大春作物收穫。組織地方抓緊檢修農機具,落實秋收用油,加強機手培訓。集中人力物力,突擊搶收搶打,做到成熟一塊收穫一塊,確保大春糧食顆粒歸倉。三是及早謀劃秋冬種。指導旱區因水佈局搞好秋冬種生産,大力推廣地膜覆蓋、集中育苗、集雨補灌等旱作節水技術,擴大馬鈴薯、冬油菜、鮮食玉米、啤飼大麥、冬早蔬菜等作物種植。 >>>詳細閱讀

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應對西南地區旱情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林暉)針對當前西南地區旱情持續發展,部分地區高溫少雨、未來降雨仍可能持續偏少的嚴峻形勢,國家防總8日9時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進一步強化西南地區抗旱工作。

    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截至9月8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9358萬畝(多年同期均值1.43億畝),有1454萬人、91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多年同期均值分別為875萬人、690萬頭)。其中,貴州、雲南、四川、重慶、廣西等西南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合計5118萬畝,有1264萬人、616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分別佔全國的55%、87%和67%。 >>>詳細內容

    這是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鎮阿玉林水庫庫底一隻旱死的河蚌(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保飲水 保秋糧 保民生——西南地區抗旱救災紀實

    氣溫持續走高,降雨持續偏少,庫塘蓄水持續消耗。8月份以來,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西南局部地區旱情持續加重,對旱區人民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産帶來嚴重影響。

    一座座小水利涌動生命之源,一輛輛送水車進村入戶,一支支抗旱服務隊奔赴城鄉山村。面對持續發展的旱情,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旱區人民頑強自救、水利部門多措並舉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救災,保障旱區群眾生活和農業用水。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貴州組織28萬人次農技人員深入旱區鄉村抗旱救災
· 農業部進一步部署西南地區抗旱保豐收秋冬種工作
· 四川下達抗旱救災資金1500萬元用於恢復農業生産
· 雲南省各部門組成39個工作組入旱區指導抗旱救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