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被譽為“北京大學教學改革一面旗幟”的教育革新;
這是一項伴隨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號角吹響而推進的教育革新;
這是一項承載了當代教育家培養中國拔尖創新人才之決心的教育革新。
這,就是北京大學“元培計劃”。
“元”,《爾雅》中意為“始也”。“元培”,“培養人才之起始”。取“元培”之名,既有“開端”之意,又寓意了對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敬意和對北大精神的傳承。
從2001年到2011年,北大元培,躬耕十載。
十年實踐,十年檢驗。
由於她,北京大學的本科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變得生動具體;由於她,通識教育的理念開始逐漸深入人心;由於她,越來越多的兄弟院校陸續探索教育改革的多樣化與新途徑……
十年探索,十年征程。
這一項對中國高等教育界産生了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教育革新低調前行。沒有高調的宣傳,只有默默的實踐和反復的摸索。近百位親歷的北大教師見證,近萬名莘莘學子見證:儘管有挫折、有困惑,但元培實踐的腳步始終未曾停歇。
北大元培,致力於中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十年在行動!
觀其會通 造就通才
“只有掌心有力,手指靈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頭”
北大的育人理念,是經過歷史積澱,一脈相承的。“中西並重、觀其會通、造就通才、發明新理”的辦學思想,就明確寫入了京師大學堂的章程。蔡元培擔任校長之際,提出“倣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這些融匯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先進思想一直影響著北大的發展。
1999年,面對人才需求的實際變化,參照國際人才培養理念,一項影響深遠的教學改革實踐開始醞釀,北大成立本科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啟動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2001年,載入北大史冊的香山會議召開,明確了新世紀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目標和新模式。
自此,“元培計劃”正式誕生,作為改革先頭部隊的“元培實驗班”也開始了第一期的招生。
元培實驗班按文、理招生,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學習制度上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學生入學後可以在全校範圍內自由選課。
這一做法直指當時高等教育的兩大弊端。其一,學生過早進入專業學習導致知識面偏窄;其二,大多數中學生在並沒有真正了解專業情況的背景下,盲目選擇專業,進入專業後出現落差,學習上興趣降低,日後放棄本專業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實行通識教育和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自主權可以有效地改善這種狀況,“好比我們的手掌,掌心是學生前兩年所學的共同基礎課程,每個手指代表一個專業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靈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頭。”時任北大校長的許智宏院士這樣解讀元培的理念,“同學們是通過學習進行選擇,通過選擇完成學習。”
廣泛涉獵 導師培養
“重心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在於獲取知識方法的訓練”
探索,從“元培實驗班”開始,實驗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著元培計劃在全校大規模推開的時間表。因此,所有人關注的目光都聚集到了2001年秋季入學的一群“特殊”學生身上。
同一宿舍裏,幾位同學來自不同專業、有文科也有理科,入學時不分專業,只按文理兩類進行教學,大一階段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寬度遠遠超過一般院係要求;大二之後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專業方向,到相關院係選課;修滿學分後即可畢業,實行3—6年的彈性學制。
於是,在北大的校園裏有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不隸屬於任何一個院係和專業,其教學安排和學籍管理都由“元培”負責。在入學後一年半的時間內,他們會按照文理的分科,自由地選修課程,同時,實驗班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以自由選課為基礎的學分制。和其他普通院係相比,元培計劃實驗班的總授課學時適當壓縮,加強教師對學生閱讀參考書、課堂討論、論文寫作等教學環節的指導。而之所以這樣,背後源於一個理念的支撐:“本科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重心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在於獲取知識的方法及思維方法的培養和訓練。”
導師制是實驗班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導師分為專職導師,也有兼職導師,包括林毅夫等在內的知名學者、北大各學科的資深教授不少都曾擔任元培實驗班的兼職導師。這些導師與一般意義的導師不同,他們不光要指導學生進行課程選擇和專業選擇,有的還要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和學位論文。最重要的是,導師要發現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選擇方向。
曾經擔任過導師的藝術學系教授朱青生的一段話耐人尋味:在導師制的前提下,更要強調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科學精神。
就這樣,從學籍的全新管理,到課程和專業選擇的全新變化,改革在一點一滴地推進,儘管一直以來不事宣傳,但是,這項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改革依然引發國際關注,美國的《SCIENCE》雜誌對此作了介紹,並預言:“北大元培計劃及其實驗班,是會在北京大學的歷史上留下一筆的。”
反復論證 砥礪前行
“讓元培成為一個人才成長的孵化器”
2007年,“元培計劃”迎來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元培學院正式成立,這標誌著“先頭部隊”初見成效與“元培計劃”深入推進。
當然,任何改革的推進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作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元培計劃”同樣如此。
元培學院的負責老師介紹,由於自由選課制度本身的要求,自由選課機制的順利運行和各種優勢的體現,需要全校行政、教務部門和所有院係的共同配合才能順利實現。初期由於元培模式和傳統專業模式並行,在各方面的配合與協調上仍然不夠,在課程設置、時間與教室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摩擦和阻力。這些問題包括課程衝突、考試衝突等等。
不同於外人的想象,“元培的學生都是特權生,可以任選專業、任選課程”,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探索階段,元培的學生要比其他院係的學生付出更多。
“教學改革往往是一個艱苦而長期的過程。”正如在2005屆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生畢業典禮暨座談會上,老校長許智宏所説,“教學改革不僅涉及制度的變革,而且涉及觀念的更新。而無論是制度的革新還是觀念的變化,都是一個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元培計劃實驗班的實踐也説明了這一點。”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困難並沒有阻礙學校探索的步伐,更沒有動搖學生們努力求學的信心。在學校裏,當被人問及“同學,你是哪個係的學生?”他們會這樣説,“我是元培人!”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2年到2010年,元培學院學生在代表本科學術水平的北京大學“挑戰杯”中,表現一年比一年喜人。從2008年至今,更是連續包攬挑戰杯的最高獎項“王選杯”。而在每年的高考招生中,元培學院的招生分數都名列前茅,成為最優秀的學子的首選方向之一。畢業生的去向更是令人欣喜,以2011屆畢業生為例,169名畢業生中,79.9%考取研究生,81名考取境外研究生的畢業生大多數被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高校錄取。
元培,究竟帶給學生怎樣的收穫,帶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的借鑒?或者説,元培精神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從元培走出的畢業生有著深刻的理解——
周岩,畢業後赴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習的5年中,周岩在修完了化學專業所有必修課的同時也修完了物理和生命科學的全部必修課和數學的部分必修課。“元培就是這樣一個自由寬廣的平臺,自由選課、選專業制度給每個人一個理性思索後選擇自己道路的機會。”
汪清清,畢業後赴哈佛大學攻讀系統生物學專業。在元培,汪清清先後嘗試了生命科學、化學,以及光華管理學院。她説:“元培給了我一個重新認識自我、自由選擇的機會,元培教會了我選擇。”
南星,畢業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至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繼續深造。“保研時,我的績點不是很高,但是在自由選課平台中學習帶給我的活躍的思維、寬廣的視野以及良好的基礎成為我順利保研的優勢之一。”
如今的元培,十年探索,堅實前行。除了探索根據學科發展和學生個性需求建立新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之外,還利用制度優勢積極探索組織跨學科專業,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闖出一條新路。以元培學院為平臺打造的一個跨學科專業就是“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這個專業在牛津大學是“領袖專業”,培養出許多政治、經濟領袖,體現出跨學科知識組合的獨特力量。北京大學在這三個領域都有非常強的教學和科研力量,具備培養這一專業人才的學術實力,但如何招生、學生歸屬於哪個院係成為專業建設中的大問題。元培學生可以到全校各院係選課,因而哲學系、政府管理學院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合作,決定建設這個專業,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在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中發揮出淋漓盡致的作用。現在和未來中國特別需要具有這樣知識背景的創新人才,他們有更為寬闊的知識眼界,有對人類本身存在價值的深刻認識。這或許是元培教育模式對我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貢獻。
2011年,經過4年培養,第一屆11名“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的畢業生已經畢業。“古生物”、“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兩個跨學科專業也正在建設中。
十年砥礪前行,十年喜悅收穫。
回首之時,我們發現,北大元培承載的不僅僅是北京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重任,更承載了中國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十年探索實踐,十年期待憧憬。
未來的路還很長,元培學院院長許崇任如此説,“我們期待在未來,‘手工’打造一個個精品,而不是成規模的標準件。人才是在適宜的環境中冒出來的,那麼,就讓元培成為一個人才成長的孵化器吧。”(記者 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