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論壇 文化之旅
——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文化交流成果側記
新華社銀川9月24日電(記者 張欽)為時5天的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將落下帷幕,從中形成的中阿文化交流成果將不斷深化:謀求複合型人才培養路徑、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加強經典譯著工程和廣電媒體合作。
有人説,新的文化交流必將為中阿經貿關係注入知識經濟的活力,也必將使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走向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
中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40多歲的哈希姆博士曾在英國深造多年,獲得了多個博士頭銜。身為蘇丹喀土穆大學代理副校長的他,卻讓自己正讀大學的兒子到孔子學院修習有關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課程。
“蘇丹與中國的交往與日俱增。我們的下一代有必要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哈希姆説。
歷史上,中國的四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進而影響了世界。阿拉伯醫藥中的不少精華也被中國中醫所吸收;在中國流傳甚廣的阿拉伯文書法則汲取了漢字書法的佈局、間架結構等特點,有中堂、橫幅、對聯、匾額等形式,是中阿文化碰撞後産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的阿裏·易卜拉欣·艾勒宰亞德博士認為,如果説中阿之間綿延上千年的文化交流是一種自發過程,那麼,近些年中阿文化交流則是一種自覺過程。雙方互相取長補短,不僅增進了交流,還互相學習。
從阿拉伯國家紛紛建立孔子學院,到寧夏大學等中國高校也開始建立阿拉伯學院等教育科研機構;從反映中國回族淵源的歌舞劇《月上賀蘭》頻頻光顧阿拉伯國家,到今年的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上,中國、埃及、黎巴嫩等10個國家的藝術家們共同參加中阿文化藝術展……中阿雙方的文化交流不斷深化,相互了解不斷增多。
“在雙邊經貿交流中不能忽視文化交流的因素。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同樣重要。”中國貿促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王俐認為。
深化往來需培養複合型人才
從求知若渴的貧寒子弟,到奔波于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間的富商,寧夏同心縣的馬耀進因掌握了一門外語,其生活發生了巨變。
33歲的馬耀進生活在一個回族家庭,他學的專業是阿拉伯語。2000年,他來到位於廣州的一家也門公司從事阿語翻譯工作。通過語言優勢,他與中東客商建立起聯絡,並於2003年創辦了自己的服裝廠。現在,他的年收入達上百萬元人民幣。
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有馬耀進類似經歷的人還有很多,“阿語翻譯”已經成為西北地區一大勞務輸出品牌。目前,僅寧夏就有3000多名阿語翻譯人才走向了浙江義烏、廣東廣州等地,成為中阿經貿往來的“潤滑劑”。
然而,參與兩屆中阿經貿論壇的官員、學者與客商發出一致呼籲,伴隨中阿往來不斷深化,雙方應該培養更多的通曉中阿經貿、法律、文化、農業、能源等領域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我們應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培養更多的農業、機械工程、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蘇丹喀土穆大學代理副校長哈希姆博士説。
這幾乎是參與2011年中阿大學校長論壇的近百位校長的共識。他們簽署通過的《銀川宣言》便提出幾大合作意向:中阿雙方高校積極建立校際聯絡,增加相互了解、增進彼此信任;加強中阿人才培養合作,通過教師互派、學生互換等途徑,加強人才培養;中阿雙方積極鼓勵高等學校及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歷史文化研究、科技應用以及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中阿大學校長論壇上表示,爭取到2020年中阿互派留學生人數比2010年翻一番。
共同發展文化産業
在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上,擴大文化、新聞等領域的合作,成為中阿積極開展文明對話、促進文明交流的重要內容。
中阿雙方21日啟動了“阿拉伯語十年千部經典著作翻譯出版工程”和“中阿雙百經典圖書互譯出版工程”,22日還達成了32項出版合作協議。
阿拉伯出版商協會副主席、沙特阿拉伯出版商協會主席艾哈邁·法赫德·哈馬德説,電子出版已經成為便捷的傳播交流媒介,中阿在此領域的合作充滿想象空間。
中阿廣播電視合作論壇則吸引了中國、埃及、卡塔爾等13個國家的廣電部門高級官員、媒體負責人參加,他們共同發表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銀川宣言》稱,將通過節目交換、建立聯合採訪機制等具體措施深化各方面的合作。
敘利亞作家協會前主席阿裏·歐格萊·阿爾桑博士表示,中國文化産業與阿拉伯文化産業必將在中阿經貿論壇這一平臺上,得到充分發展與合作。
“中阿文化相近,在廣播電視、文化創意等方面共同發展文化産業,還有很大的潛力。”寧夏廣電傳媒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楊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