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海峽兩岸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07日 11時06分   來源:新華社

兩岸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寫在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 陳斌華 張勇 陳鍵興)

    一百年的分分合合,一百年的榮辱與共。

    一百年的殊途同歸,一百年的夢想追求。

    辛亥革命爆發之時,台灣還在日本殖民者的鐵蹄之下,但台灣同胞並未缺席這場“打開中國進步之門”的偉大革命。台灣于1945年重回祖國懷抱,但1949年後海峽兩岸再度分隔,一百個年輪裏,兩岸聚少離多,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今天,兩岸關係歷經波折終於出現和平發展勢頭,兩岸中國人百年來第一次有難得的條件和機遇,共同致力振興中華、民族復興。兩岸雙方、兩岸同胞理應繼承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賢的遺志,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堅持正確方向,務實解決問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若要救台灣,非先救祖國著手不可!”百年間,兩岸同胞在保家衛國、振衰起敝、光復台灣中,不斷彰顯與強化著命運共同體的事實與情感,成為我們攜手開創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1944年4月初的一個暗夜裏,一列從釜山開來的火車緩緩駛過鴨綠江上的鐵橋,開進丹東(時稱“安東”)車站。20歲的台灣青年吳思漢下車時,難掩歸國一刻的激越思緒。

    高中時就默默立志要回祖國參加抗日的吳思漢,毅然放棄在日本京都的大學學業,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朝鮮半島和東北、華北淪陷區,突破層層封鎖,歷時約1年,最終抵達戰時“陪都”重慶。

    幾十年後,台灣作家藍博洲偶然發現這段塵封的史實,完成紀實文學作品《尋找祖國三千里》。該書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祖國啊,請你看我一眼,你的台灣兒子回來了!”

    甲午戰敗割臺,是近代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最大的恥辱與最深的傷痛,更直接點燃孫中山先生推翻清廷、振興中華的革命激情。早在1897年,孫中山先生就指派陳少白赴臺,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1910年9月,同盟會台灣分會成立。1900年、1913年和1918年,孫中山3次赴臺,台灣成為其傳播革命思想、聯絡革命志士、指揮武裝起義的基地之一。

    “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起義不斷爆發,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接受革命思想,台灣同盟會組織迅速得到發展,台灣同胞反日鬥爭成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大陸學者張春英説。

    大批台灣志士仁人參與了辛亥革命。他們中有被譽為“台灣孫中山”的蔣渭水,有在苗栗組織抗日起義、犧牲時年僅29歲的羅福星,還有變賣家産組織革命軍參加反袁護法運動、後被反動軍閥孫傳芳殺害的林祖密。

    “我們‘霧峰林家’幾代人,不惜捨棄身家性命,為的是保衛台灣這塊中國的土地,為的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林祖密之孫林光輝説。

    1911年10月19日,武昌首義後僅9天,澎湖漁民章吉輔就駕駛危舟,突破日軍海上封鎖,前往大陸參加革命軍。“武昌首義的消息傳到台灣,在日人統治下的台灣同胞莫不翹首西望,興奮異常,”台灣歷史學者陳三井説,“繼之(指章吉輔)投效祖國者,日有數起。”

    “若要救台灣,非先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於台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台灣才有回復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台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20世紀初出版的《台灣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一語道破台灣兒女投身民族救亡圖強洪流的初衷。

    也正是受到辛亥革命的極大鼓舞,台灣同胞在島內掀起武裝抗日鬥爭的熱潮,1912年至1915年共爆發近10次較大規模的抗日武裝起義。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長達8年的全民抗日戰爭由此展開。在民族危亡之秋,懷抱熱忱冒死回到祖國投身抗戰烽火的台灣同胞,據不完全統計達5萬人之多。從大後方重慶到陜北和晉察冀等敵後根據地,從浙江、福建到香港、海南,都活躍著他們不屈的身影,留下了他們戰鬥的足跡。李友邦和他領導的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那一刻,我們的想法就是:台灣人終於解放了,我們是戰勝國--中國的國民!”去年過世的老臺胞周青,生前不止一次向記者憶及自己見證台灣光復時的激動心情。

    1949年後,兩岸雖然對峙、隔絕數十年,但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與情感並未消減。

    上世紀8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風起雲涌,《龍的傳人》《外婆的澎湖灣》《故鄉的雲》等歌曲問世並廣為傳唱。這些民歌跨過海峽,風靡大陸,成為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慎終追遠,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為台灣同胞所堅持。

    --台北、台南的孔廟每年都要隆重舉行祭孔大典,近年來更通過視頻方式與曲阜、北京孔廟實現“共祭”。

    --2008年和2009年,台灣當局領導人在台北先後參加祭孔大典和遙祭黃帝陵典禮,宣示台灣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一分子。

    --台南籍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多次坦蕩表明“我是地地道道的台灣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在陳水扁“激進台獨”甚囂塵上之時,台灣各界人士走上台北街頭,舉行“我是中國人”大遊行。

    “還給我們祖國啊!未曾見過的祖國/隔著海似近似遠/夢見的,在書上看見的祖國/流過幾千年在我血液裏/住在我胸脯裏的影子/在我心裏反響。”台灣詩人巫永福1936年在《祖國》一詩中的真情流露,至今讀來仍是這般熾熱。

    “萬眾一心,應世界之潮流,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百年來,兩岸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但都是在追求中華民族的富強和現代化。

    2011年夏日,台北,101大樓高聳入雲。

    一批批大陸游客剛剛在位於89樓的觀景臺俯瞰大台北的景色,又馬不停蹄來到設在裙樓的購物中心展開採購。

    這座曾經的世界第一高樓,既暢享著大陸游客涌入所帶來的利好,更見證著兩岸經濟的成長。目前,來自大陸的聯想、中化、交通銀行等大型企業已進駐101,將台北作為其全球市場戰略佈局中的重要一環;而以“康師傅”方便麵在大陸起家的台資企業頂新集團,于2009年“衣錦還鄉”,成功入股101並取得其12席董事中的5席。風雲際會之間,101,正成為新時期兩岸經濟互利、雙贏的“新坐標”。

    “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這是孫中山先生的宏願。

    百年來,這一宏偉理想在中華大地上逐步化為現實。1949年後,兩岸實行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就大陸而言,歷經艱辛探索找到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台灣則創造了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足為兩岸中華兒女自豪。”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説。

    在大陸,中國共産黨人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積極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青藏鐵路、三峽大壩、洋山深水港、西部大開發……舊中國的積貧積弱如今一去不復返,現代化的春風正吹遍神州大地。

    2005年4月,站在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碼頭上,首度訪問大陸的連戰先生緊握著建設者的手説:“你們的工作很了不起,實現了中山先生建設‘東方大港’的遺願。”

    寶島台灣,同樣依靠中華兒女的勤勞與智慧,打造出了令世人讚嘆的“台灣奇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如今的台灣,無論是外匯儲備、經貿實力還是科技研發能力,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

    “台灣同胞創造的經濟成就,是全民族共同的成果和驕傲。兩岸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在各領域創造和積累的寶貴經驗,共同豐富著中國現代化的內涵。”中共中央臺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説。

    寶島台灣,自古即是中華民族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日據前,台灣經濟與國家經濟緊密相連,其産品80%銷在大陸。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經濟聯絡曾被迫阻斷,但其血緣和“臍帶”卻始終未曾斷絕。

    1987年,兩岸之間的堅冰打破之後,臺商很快來到大陸投資興業。“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長期被抑制的經貿動能迅速迸發,並隨著2008年以後兩岸關係迎來歷史性轉折,匯聚成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強大力量。

    目前,台灣在大陸投資的廠家超過8萬家,總投資達到500億美元。大陸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及第二大進口夥伴、第一大順差來源地與第一大投資地。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環渤海、中西部,從傳統製造業到電子業再到金融服務業……廣袤的神州大地,成為萬千台資企業聚集、創業、壯大的熱土。1988年投資大陸前,頂新只是台灣一家經營油脂的“小舢板”企業,名不見經傳。如今,以“康師傅”打響名號的頂新,在大陸累計投資已超過30億美元,投資版圖橫跨兩岸……頂新國際集團副董事長魏應行説,正是大陸穩定的政策和發展環境,在短短20年內造就了頂新這艘“航空母艦”。“現在我們立足大陸走向國際,要打造第二艘‘航空母艦’。”

    在新的時代篇章裏,兩岸經貿交流為兩岸經濟的各自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反過來,兩岸經濟的成長又為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和內涵。如果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以其低廉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和優惠政策,為臺商提供了廣闊的投資空間和順利轉型的機遇,那麼,現在大陸以其廣闊的內需市場和飛速成長的經濟實力,正成為台灣經濟於困境中二度轉型、再創輝煌的新引擎,也為兩岸在新的世紀打造新的中華民族經濟圈奠定基石。即便在台灣經濟低迷、國際金融危機來襲之際,兩岸經濟仍能“兄弟同心”,逆勢而上。

    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重慶簽署,兩岸經濟關係由此跨入新的歷史紀元。

    2011年3月,大陸“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把發展兩岸關係專門列為一章。而幾乎同期,台灣當局也提出了“開創黃金十年”的政策藍圖,“兩岸概念”成為其中亮點。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規劃,都把加強彼此合作列為重要內容,這是前所未有的。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旋律,成為中華民族歷經百年的歷史抉擇。

    “台灣是個小池子,旁邊有大陸這個大湖,我們可以把魚放到湖裏養大,再遨遊世界。”台北世貿中心董事長王志剛這樣描述當前的新機遇。

    “台灣經濟的前途在大陸,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復興。ECFA的簽署實施,以及‘十二五’規劃和‘黃金十年’構想,為兩岸經濟整合開啟了大門,也拉開了兩岸在新時期共同構建中華民族經濟的大幕。”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説。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兩岸同胞從未像今天這樣,擁有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條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姓名:台灣島

    年齡:移籍現轄已27歲

    原籍:大清帝國台灣省

    現轄: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遺傳:明顯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

    這是1921年台灣民主革命先驅、同盟會會員蔣渭水為“台灣”開的一張診斷書,意味深長,表達了蔣渭水先生、辛亥革命台灣志士乃至全體台灣同胞“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收復台灣也是孫中山先生創黨革命的奮鬥目標之一。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向中外記者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中國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回憶説,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特別引領曾經參與黃花崗起義的台灣同盟會會員羅福星拜訪孫中山。孫中山告訴羅福星,台灣一定要收復,否則對不起中國人。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重回中國版圖,中山先生的夙願實現了。但4年後,由於歷史原因,海峽兩岸再度咫尺天涯。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這是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寫下的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詩作咏嘆的是國家之殤、分離之痛,至今在海峽兩岸仍屢屢引發共鳴。

    自1949年台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産黨和大陸方面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特別是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新形勢下兩黨領導人首次會談。兩黨領導人達成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快恢復兩岸協商等重要共識。

    至今,兩岸兩會已舉行6次會談,簽署了有關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兩岸海運、空運、郵政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和ECFA等15項協議,並就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事宜達成共識。

    這些協議、共識的達成,推開了阻擋兩岸交流合作的重重桎梏,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蔚然成風,兩岸關係進入了全新境界,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肯定,也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台灣大學教授王曉波説:“在和平架構下,從經貿到文化再到軍事、政治領域,逐步地由簡而難,實現兩岸互惠合作,那麼兩岸和平統一就能夠水到渠成。”

    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需要一個過程,就是要確保和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管台灣局勢如何變化,我們都要能超越歷史的恩怨,超越黨派的利益,超越地理的分隔,用更寬廣的視野、更務實的思維來化異求同,維護和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都要保持和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和經貿合作,在交流合作中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成為不可割捨、相互扶持的命運共同體。

    “回顧歷史,面向未來,兩岸同胞肩負著終結敵對歷史、撫平歷史創傷、攜手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歷史重任,如是方能告慰中山先生和辛亥先賢,不負民族大義。”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説。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指出:“歷史為中華民族、為兩岸中國人提供了難得機遇,讓兩岸同胞多年來第一次有可能攜手開創全民族繁榮、昌盛、和諧的未來,使兩岸關係發展融匯到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

    道路已經打開,潮流不可阻擋。

    只要兩岸同胞堅定信心、攜手努力,就一定能夠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阻礙,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相關鏈結
· 辛亥革命百年思悟——訪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
· 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書畫作品展在上海開幕
· 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系列電視節目將於國慶開播
· "台灣同胞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