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文化滋養百姓幸福生活—四川公共文化特色品牌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10日 07時37分   來源:人民日報

    “變臉”、“吐火”……傳統的川劇表演閃亮登場。鑼鼓聲、歡笑聲、掌聲陣陣。一個可以容納200人的社區川劇場座無虛席。這是國慶前夕記者在四川綿陽涪城區鐵牛社區文化活動站看到的一幕。

    這只是四川公共文化服務百姓的一個縮影。四川公共文化建設歷經“5·12”汶川地震的重重磨難,經受住了資金不足、隊伍匱乏等考驗,實現了文化基礎設施“大建設”,公共文化産品“大豐收”,群眾文化活動“大拓展”,文化隊伍建設“大提升”,走出了特色品牌之路。

    全方位“升級”,文化惠民亮點多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關係民生的幸福指標。四川把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來,四川對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從硬體配套、功能延伸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升級”,著力構建覆蓋省、市、縣、鄉、村5級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總投資4.6億元,佔地17畝的四川省圖書館新館奠基,標誌著該館進入了一個標準化、網絡化、現代化的全新階段。

    目前,四川有359個圖書館、文化館,1000多個社區、440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萬餘個村文化室,每年各類文化活動6萬餘場,參與群眾超過6226.5萬人次,形成了“縣縣有品牌、月月有亮點、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動、人人都參與”的態勢。

    攀枝花市投資1.2億元,建成4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52個村文化活動室,130個社區圖書室,352個“農家書屋”。該市創建的“新農村書香家園工程”作為四川省的品牌文化項目獲得中國藝術節群星獎。

    瀘州市合江縣整合政府部門資金,由文化局統一協調,優化配置,實現了文化站與衛生廣電出版等文化設施的共建共享,使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多功能一體化的文化服務;廣安市岳池縣保護並傳承優秀民間文化,不斷創新農家藝術內容與形式,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曲藝之鄉”;成都雙流縣以“一鎮一節”為載體,打造“永興牛兒燈、黃龍溪火龍、中和威風鑼鼓”等各鎮特色文化隊伍。

    四川藏區落地生根的文化“帳篷”是又一亮點。自四川省實施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以來,已建成牧民定居點660個。在牧民定居點中,文化室與黨員遠程教育、農家書屋有機結合,專人監管。

    “文化民生”的春風,正輕撫蜀鄉大地,給百姓心貼心的滋養。

    災後重建,實現文化建設新跨越

    一座座嶄新的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在地震災區拔地而起,豐富著災區群眾的精神生活。“5·12”地震後,四川省文化廳多方爭取,將87億元的3677個文化建設項目寫進了國家規劃,超過了過去幾十年文化投資總和。

    四川省文化館的災後重建著力於地域特色鮮明,著力於公益性文化服務,著力於打造文化新地標,著力於構建服務體系,著力於培育全新文化業態。

    都江堰市文化館新館佔地9.5畝,總建築面積約6266.9平方米,建設標準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彭州市文化館從1500平方米的舊館址移到現在6000平方米的新址,館舍面積增長了3倍;德陽市文化館、廣元市文化館、三台縣文化館、安縣文化館硬體設施均達到了一級館的標準。這些文化館風格各異、設施一流,成為四川文化館建設的亮麗風景。都江堰市文化館館長弋紅兵説:“在文化基礎設施硬體上,我們一下跨越了20年。”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災後規劃新建的“新羌城”總投資4億元,佔地面積2000余畝,建設中的羌寨碉樓高50多米,由中國羌族博物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兩大主體建築及演藝中心、民居等多個部分組成,展現古樸的羌文化元素。

    綿陽市一部展示禹羌民族風情、謳歌抗震救災精神的大型舞劇——《大北川》,自2009年9月首演至今,在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演出近54場,4萬餘名觀眾觀看了演出,成為北川歷史與現實人文精神的精彩寫照。

    激活基層“細胞”,群眾文化閃耀城鄉舞臺

    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是構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細胞”,是惠及億萬群眾文化的基礎工程。

    四川省出臺了《四川省關於推進全省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建立了協調聯動制度、公示制度、經費保障制度、組織管理制度、群眾監督制度等保障體系,明確鄉鎮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由縣財政部門、文化部門安排。

    四川注重扶持基層文化建設,對農村的投入不斷加大,逐步形成“城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圈層,文化觸角延伸到村,建成了“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10里文化圈”。

    成都市文化館推出“公益學校”、“四級輔導”、“市民講座”、“網絡文化館”、“文化館館長邀你體驗公共文化”等10大免費公益項目,讓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想頭。

    “新市民集中居住區修到哪,文化社區就建到哪,特色活動就開展到哪”是四川社區文化建設的特色。經過多年探索,四川社區文化建設已形成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精神文明共建、社區事務共管、社會穩定共保的新機制,開創了“目標管理、項目購買”的政企合作新模式。“一個社區一種文化、一個社區一種特色”已逐漸成為四川社區文化發展的新格局。

    四川文化人不斷探索,在全省形成了一館一特色一品牌的百花園:“文化列車”、“巴蜀講壇”、 “千場文藝下鄉”、“歡歌笑語到農村”、“流動舞臺進工地”、“名家名角下基層”、“千百萬工程”、“人人一個愛好”等常態性群文活動精彩紛呈,成為四川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成都市龍泉驛區文化館在全國首創免費市民藝術學校,在群眾文化領域形成了文化館、藝術團、市民藝術學校三位一體、相互支撐的格局。宜賓市實現了“一縣一館一團”全覆蓋,把文化送到了田間地頭,成為全省免費服務的新典範。

    南充市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嘉陵江文化”核心文化品牌,創建了“嘉陵江大講堂”、“嘉陵江合唱藝術節”、“嘉陵江燈戲藝術節”等系列文化活動,在國內引起反響。

    瀘縣文化館成立了“農民演藝中心”,將97支農民演藝隊整合起來,去年演出收入超過3000萬元,帶動了農民致富,繁榮了地方文化。

    近年來,四川優秀文化作品不斷問世。在國家最高規格的公共文化政府獎——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大賽中,四川獲18項大獎;樂山市青衣江老年合唱團在維也納參加“2010金色大廳國際中老年合唱藝術節”獲4項獎項。 

 
 
 相關鏈結
· 農民工文化服務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三部門:農民工文化服務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 文化陽光暖民心: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顯著
·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綜述
· 雲南:打造品牌創新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 文化部:我國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