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翻閱報紙,漫遊網絡,“走轉改”的濃郁氣息撲面而來。
“普通百姓的鏡頭多了,基層的呼聲多了,近來,新聞媒體繼承和發揚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優良傳統,落實‘三貼近’要求,采寫的新聞報道有看頭了。”觀看完10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走基層調查《北京兒童醫院:一分滿意須十分努力》後,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設研究中心教授鄭廣永這樣評價。
一些理論和實際工作者認為,新聞戰線正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應對新時期新挑戰和貫徹落實“三貼近”的戰略舉措,也是造就一支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隊伍的內在需要。“走轉改”正在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引用毛澤東的話説,讀書要讀兩種書,一種是“有字之書”,一種是“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是社會生活。把“無字之書”讀懂,寫成“有字之書”,才是大學問。把“無字之書”寫成“有字之書”,離不開正確的實踐。
楊金海認為:“走向基層,邁入社會,是實踐的基礎。新聞戰線正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生動體現了實踐第一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聞工作中的生動體現,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長薛慶超對此深有同感。他對記者説:“新聞媒體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離不開社會基層、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妙筆如花也只能寫出‘客裏空’的新聞作品,甚至是‘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新聞媒體通過開展‘走轉改’,能夠及時發現新聞題材,深入反映改革開放的典型事跡,有血有肉地謳歌新世紀的新人新事,正在産生著良好的社會效益,影響全社會。”
中央黨校哲學部副教授董振華説:“‘走轉改’活動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紮實開展‘走轉改’活動,著重點是‘實’字,要根植于實踐,重在聯絡實際、貴在取得實效,更關鍵的是它本身就是一個求真務實的重要實踐。”
繼承和發展著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優良傳統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朱有志教授説:“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實踐中産生,又推動實踐的發展。”他回顧——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強調文藝要與群眾相結合、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宣傳教育工作就是要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強調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精益求精,力戒粗製濫造。
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
發展是最好的繼承。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鮮明提出並系統闡述了“三貼近”的指導方針,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告誡語重心長。
朱有志認為,“新聞戰線此時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是時代必然,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三貼近’要求、鞏固‘三項學習教育’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對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中央黨校哲學部原主任龐元正教授對此表示贊同。他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新聞傳播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是黨的整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基層,深入實際,服務群眾,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新聞戰線活動,‘走轉改’強調走向基層,轉變作風,改變文風,恰恰是我們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生動體現。”
“許多工作也可以通過‘走轉改’解決”
“‘走轉改’要成為社會風尚。”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李桂華指出,“萬鋼部長説,我們的許多工作也可以通過‘走轉改’解決。”
衛生部新聞辦副調研員戚暢説:“‘走轉改’創造了濃厚的面向基層、為群眾服務的社會文化氛圍,必將使各級、各領域下基層制度化、常態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分黨委書記高鋼認為:“‘走轉改’活動的開展,是對中國知識界擔當的社會責任的再度提示,面對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紛繁複雜的情狀和影響,深入思考我們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的內涵和意義,清醒認識實現這一社會責任的途徑和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難度越來越大,協調各方面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和更為艱巨。只有以新的視野和新的高度,認識和把握‘走轉改’,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所蘊涵的深刻現實意義。”
怎樣才能應對新時期提出的新任務?楊金海強調:“要點在深入群眾。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只有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體悟群眾的真情實感,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問題抓得準,道理講明白,寫出好文章,做出大學問。”
宣傳思想文化隊伍自身成長的需要
1952年,著名作家、中國青年報編委柳青全家遷往陜西長安的皇甫鄉安家落戶,像一個農民一樣一住14年,寫就不朽著作《創業史》。
改革開放肇始,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袁養和,長期蹲點華西村,寫就長篇通訊《農民愛這樣的社會主義》,既為華西村的發展正了名,也為改革開放的推進提供了及時的輿論支持。
在新的歷史時代,新聞工作者怎樣才能提高綜合素養,寫出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新聞作品?
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認為:“出路在‘走轉改’,源頭也在‘走轉改’。”他對記者表示:“就文藝領域而言,只有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踏準時代前進的鼓點,回應時代風雲的激蕩,領會時代精神的本質,大力推進文藝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積極創新,大力推進文藝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的充分發展,想人民所想,寫人民所願,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籲,才能創作出一批又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品佳作,文藝工作者也才能在這一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和水平。”
“‘走轉改’是理論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水平的內在需要和重要實現途徑。”楊金海對記者強調,“過度專業化以及很多青年學者缺乏實際工作經歷的情況,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研究者的眼界。‘麥苗韭菜分不清’的情況在青年學者中並不鮮見。如果這樣搞理論研究,特別是現實問題研究,就很容易脫離實際。理論工作者只有深入實際,才能增長見識,增長才幹,寫出無愧於時代的理論作品。”(記者 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