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向文化強國進發:從十七屆六中全會看中國文化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19日 07時03分   來源:新華社

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勇進發
--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看中國文化發展前景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李亞傑、華春雨、白瀛)金秋的北京。10月18日下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全會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文化淬煉時代精神,文化凝聚奮鬥力量。

    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決定,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文化上的高度自覺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必將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全會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科學概括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央黨校副教授洪向華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新時期中國文化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指明了我國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路徑。

    全會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永進認為,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國文化建設中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緊扣時代脈搏、順應人民期待,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務實的筆觸,勾勒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輝煌前景,成為這次全會一個突出的亮點。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表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符合我國實際、符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七大提出,今後要繼續努力奮鬥,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與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相聯絡。為此,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奮鬥目標,號召全黨全國為實現這個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專家認為,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面臨兩個目標:即總體戰略目標和為實現總體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而制定的到2020年要實現的目標。目標清晰,催人奮進。

    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作出新部署

    黨的十六大以來,一場影響深遠、觸動深刻的文化體制改革穩妥而堅定地推進,為推動我國從文化資源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會牢牢把握歷史和人民的厚望與期待,針對當前文化建設中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專家表示,這是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是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作出的新部署。這裡既有原則性的要求,又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産業、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哪有改革創新,哪就有新局面。全會準確把握文化産業發展的脈搏,提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要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全會公報的這一表述振奮人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郭建寧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全會向人們昭示,不論社會思想觀念如何多樣多變,不論人們價值取向發生怎樣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絕不能動搖。

    全會對於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郭建寧認為,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創作生産更多的優秀作品

    全會認為,創作生産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

    黨的十六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意氣風發,文藝創作更加積極活躍,我國文藝各個門類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演到哪、觀眾追到哪的話劇《立秋》《黃土謠》;應觀眾要求反復播出的電視劇《亮劍》《恰同學少年》;融中國武術、雜技和舞蹈于一體,風靡海內外的舞劇《風中少林》、雜技劇《天鵝湖》;朗朗上口、清新明快、廣為傳唱的歌曲《我和你》《北京歡迎你》《吉祥三寶》……這些深受觀眾喜愛的文藝作品先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

    為了創作生産更多的優秀作品,全會強調必須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産活力,提高文化産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遲惠生説,創作者要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産品,“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完善文化産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全會公報中的一系列表述,讓人們對文化繁榮發展充滿了新期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馬俊明説。

    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全會公報突出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

    對此,著名作曲家徐沛東認為,全會提出的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這是文化發展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體現。“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的主要責任,它的發展能起到文化公平的作用,在滿足文化成果共享上有獨特的作用。”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到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免費的電影大餐,從社區的文化活動到大劇院上演的芭蕾舞,從旅遊文化節到群眾週末大舞臺……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紛紛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陽光遍灑神州大地。

    圍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全會作出多項具體部署,強調--

    --“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

    全會提出,發展文化産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文化産業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佈的報告,2010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1052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達2.75%。2008年至2010年間,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穩步提高。

    專家表示,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提升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全會對發展文化産業提出了明確要求--

    “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要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羅貴權認為,文化産業發展中,只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既是發展文化産業的客觀要求,也是發展文化産業的基本方針。

    加快培養造就文化人才隊伍

    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

    2003年,中央宣傳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作意見》。“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實施以來,已經成為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建設的重點工程、品牌工程。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在編工作人員130多萬人,宣傳文化系統的幹部隊伍素質和能力也得到普遍提高。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説,目前制約我國發展文化産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人才匱乏,尤其是優秀的、有創意的、有管理經驗的複合型的文化人才。全會提出加快培養造就文化人才隊伍,可謂一語中的。

    面對文化改革發展新目標、新任務,全會對文化領域的隊伍和人才建設再次作出部署--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

    “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
(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央委員163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層文化工作者和從事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李長春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劉雲山:全力抓好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論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
· 十七屆六中全會15日至18日舉行 胡錦濤作重要講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