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家系列生態工程促青藏高原局地環境明顯改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0日 16時43分   來源:新華社

草長高 湖變大
——國家系列生態工程促青藏高原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新華社西寧10月20日電(記者 何偉、拉巴次仁)西藏那曲地區聶榮縣色慶鄉第8村藏族牧民珠色驚喜地發現,近兩年,草原牧草變得更加繁茂,牛羊吃得飽、長得壯,和過去不一樣了。

    “這裡沒有蟲草,我們賴以生存的就是牲畜。”珠色對記者説,國家退牧還草等工程實施後,家鄉草場牧草長高近6公分,不用再想另買牧草、租草山,家裏的“錢袋子”開始鼓起來。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5大水系的發源地,當地生態環境原始、獨特而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每點細微變化都可能波及我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安全。

    西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説:“隨著近年國家加大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青藏高原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這一初步成果,是在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的影響下取得的,實屬不易。研究顯示,青藏高原氣溫上升速率不僅高於我國平均水平,更明顯高於全球氣溫每10年0.13℃的增溫率,成為氣候變化最敏感、最直接的受害區。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間西藏用於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資金超過100億元,這一數字是“十五”期間的3倍多。在此期間,西藏在全國率先啟動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試點,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使全區1.5億多畝公益林全部納入補償範圍,累計植樹造林172.1萬畝,防沙治沙64萬畝,退耕還林58.5萬畝。

    通過“一江兩河”流域寬谷低地等防護林體系建設,西藏部分地區風沙肆虐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與30年前相比,拉薩市和山南地區的大風風沙天氣年均減少32天,日喀則地區年均減少34天。在青藏高原中南部,納木錯、色林錯等湖泊水位、面積都有所增加,環湖地區水草愈加豐美,野牦牛、岩羊、黑頸鶴等野生動物又多起來了。

    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生態改善同樣效果明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素有“千湖之縣”的美譽,人們明顯感覺到這幾年大小湖泊不斷長大。瑪多縣三江源辦公室主任李大偉指著鄂陵湖西北邊一個大約5公頃的湖泊説:“五六年前,這裡全都乾涸了,中間能開著車經過。現在湖水深10多米,原先通往黃河源牛頭碑的路面不得不順勢抬高一大截。”

    遙感解析表明,2005年至2010年,三江源地區主要湖泊面積凈增加245平方公里,5年間出境水量平均值為564.35億立方米,與2004年相比增加了18.3%,“中華水塔”增水效果顯著。

    青海省生態辦公室副主任李曉南説,規劃總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是國家在青藏高原實施的一項重大生態項目,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之一。自2005年至今年6月,共計完成投資42.2億元,整個工程總體進展順利,其中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退耕還林還草、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增雨、生態移民等項目已完成規劃任務,生態修復治理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6年前,黃河源頭瑪多縣扎陵湖鄉54歲的藏族牧民強智離開馬背和羊群,搬遷到幾百公里外的城鎮居住,成為三江源地區近5萬生態移民中的一員。他説:“儘管這幾年面臨不少困難,但看到家鄉草高了、密了,山也青了,‘千湖’又回來了,覺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在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加快推進的基礎上,去年10月,青海省開始實施我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性法規——《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並在部分地區先行探索試點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

    今年3月,國務院討論通過《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年)》。根據這個規劃,我國將分三個階段實施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爭到2030年實現青藏高原區域自然生態系統趨於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規劃是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國務院頒布的首個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青藏地區有望被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先行區’‘試驗田’,雪域高原的碧水藍天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相關鏈結
· 貴州實施十大生態工程鞏固“兩江”上遊生態屏障
· 江西省採取措施全力推進鄱陽湖地區生態工程建設
· 青海:三江源生態工程2010年已完成投資7億多元
· 黑龍江墾區力爭全年造林30萬畝實施三大生態工程
· 我國軍隊將加強“綠色營區”及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