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甕安之亂到甕安之變警示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3日 16時5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10月23日電(記者何平 朱國賢 徐江善 王麗)

    金秋十月。

    黔南古城甕安從又一個黎明中再次醒來。

    為人民服務——鐫刻在縣委辦公樓門前影壁上的五個大字,在旭日輝映下金光閃閃,分外醒目。

    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高尚情懷、執著追求和堅定信念。

    對甕安人來説,經歷了3年前那場嚴峻風波,這五個字更加具有字字千鈞的分量。

    化“民怨”為“民願”——毋忘情為民所繫

    2008年,對甕安而言是個特殊的年份。

    兩件大事讓甕安人刻骨銘心——

    年初,一場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突然襲來。交通中斷、供水中斷、電力中斷,甕安成為一個孤島。

    雨雪交加中人們看到,縣委一班人帶領廣大幹部走家串戶,為群眾送去糧食、蔬菜和煤炭等急需物品,排憂解難,共渡難關。

    “2008年初,甕安縣領導班子在群眾中的威信一度較高,主要因為GDP較快增長,抗冰雪立功受獎……”甕安縣原副縣長張仁德向記者回憶道。

    然而,誰都未曾想到,僅僅時隔半年,一場比冰雪災害更為嚴重的災難驟然發生。

    而掀起這場風暴的“蝴蝶翅膀”,僅僅是一起意外偶發事件。

    2008年6月28日,因7天前一名中學女生在縣城西門河大堰橋處溺水身亡,有關方面處置不當,加之各種謠言四起,引起死者親屬和群眾強烈不滿,進而引發大規模群體事件,直至一場大火燒向縣公安局、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大樓……

    面對映紅夜空的熊熊烈火,在場許多幹部群眾都痛心疾首地流下淚水。

    “這起事件看似偶然,實屬必然。對此,甕安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等有關領導幹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的省委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

    作為甕安事件的第一責任人,縣委書記王勤在一週之後被免職。與接任者交接時他流淚了。不僅因為愧疚,也因為對這片工作和生活過10年之久的土地的眷戀。

    至今談起王勤,從幹部到群眾,對他主政甕安時取得的經濟發展給予了實事求是的評價。

    有這樣一組數據:甕安從2000年至2007年GDP從11.4億多元增加到21.9億多元,翻了近一番;財政收入從6682萬元增加到2.4億元,增長3倍多。

    可是,就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數字背後,卻掩蓋著不少深層次矛盾:社會建設投入偏低,民生欠賬越來越多;幹部作風問題突出,幹群關係比較緊張;治安狀況嚴重惡化,警民矛盾日益凸顯……

    特別是由於忽視了社會管理,當地黑惡勢力猖獗,幫派組織橫行鄉里,群眾嚴重缺乏安全感。

    當地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好人散了夥,壞人結了幫,治安搞不好,難以奔小康。”2007年的有關調查統計表明,當地群眾的安全感僅為59%,在全省列居後位,全州倒數第一。

    甕安不安。

    更為嚴重的是,幹警隊伍中少數人竟與黑惡勢力沆瀣一氣,嚴重損害了政法機關的公信力。

    6·28事件中,死者叔叔被與他發生口角的民警指使黑幫成員毆打一事,就是整個事態演變因果鏈條中最為關鍵的“多米諾骨牌”。

    “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6·28事件後臨危受命的縣委書記龍長春尖銳地指出,作為黨的領導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始終裝在心中,印在腦子裏。否則,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龍長春上任之初,就將寫有“為人民服務”的屏風立在縣委辦公樓門前,讓黨的宗旨重新確立起來。

    人民,是我們黨的根基所在、血脈所在、力量所在。

    如果根基動搖了,血脈割斷了,大地之子“安泰”還會有無窮的力量嗎?

    從2008年7月4日走馬上任,龍長春至少在半年時間裏,用他的話説,基本上成了“信訪局長”。“那時,無論是在辦公室辦公還是在會議室開會,總是被排成長隊的上訪群眾堵在門口。”

    多年來,甕安因礦群糾紛、水庫移民搬遷、房屋強制拆遷、企業改制等社會矛盾導致的信訪量逐年上升,而辦結率僅為18%。

    積案過多,積怨過深,積重難返。

    要想化解民怨,就要敢於直面矛盾。新一屆縣委領導在全縣組織開展了縣委書記大接訪和機關幹部巡訪、千名教師家訪、公檢法司“四長”聯訪、鄉鎮幹部走訪等“五大訪活動”。

    當年7月11日上午,“縣委書記大接訪”在縣人民廣場拉開大幕。9點不到,上訪群眾已達200多人。

    這一天,龍長春接訪並處理了88起上訪。

    殘疾人楊傑,幾年前一直靠開電動摩托車謀生,可在縣城取締非法車輛的行動中,車被沒收,生活沒有了著落。想憑一技之長擺個修鞋攤,手續卻總也辦不下來。

    “你的要求合情合理,這個困難我一定幫你解決!”聽了楊傑的傾訴,龍長春立即責成城管局予以落實。

    3年時間,龍長春接訪並簽批督辦的各類信訪案件有1000多件,辦結回復率為99.6%。全縣信訪量從2008年的2000多起下降到2009年的600余起,2010年降至60多起。

    與此同時,一場聲勢浩大的打黑除惡專項行動也迅速展開。長期稱霸一方的“玉山幫”等20多個黑惡勢力團夥被一網打盡,300多個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嚴懲,9名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被依法審判。

    大火,讓甕安的共産黨人警醒起來!

    廣大黨員幹部紛紛深入基層群眾,問需於民,化解民怨。公安幹警也進村入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據貴州省統計局測評,2010年甕安群眾安全感為96.95%,全省排名第三、全州第一。

    今年國慶長假後的一天夜晚,記者在距6·28事件事發地500米處的渡江廣場看到,華燈璀燦、舞樂聲聲,人們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悠閒散步……

    “甕安變化真是太大了!”記者與劉女士攀談。她感慨地説,過去誰敢晚上出門?更不要説挎著提包在街上散步了……

    民怨解則民氣順,民氣順則天下安。

    和諧穩定為甕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縣城北部記者看到,機聲隆隆中,3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已經破土動工,生物發電、磷化工等十余個重點項目也已啟動,預示著甕安更加美好的未來。

    甕安的“甕”字,由上面一個“公”,下面一個“瓦”字組成。現任縣委書記陳昌旭對此的解讀寓意深刻:

    “公”就是要堅持立黨為公;“瓦”代表民居、代表老百姓。只有“公”字當頭,我們黨才能贏得人民擁護,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是的,共産黨人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永遠同人民在一起!

    從“民生滯後”到“民生優先”——堅持利為民所謀

    甕安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留下不少紅色標語。

    在“猴場會議”舊址,記者看到院墻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字跡猶存。

    內容鮮明且通俗簡潔:前一句講的是反對階級壓迫,後一句講的是解決民生問題。

    民生緊連民心。窮苦人正是從民生的角度懂得了為什麼要革命的道理。

    而國民黨不懂這一點。所以失去了民心也丟掉了江山。

    打天下,取決於民心向背。

    坐江山,靠的是天下歸心。

    在甕安採訪,“農民兩佔鄉政府”的故事,很有些發人深省。

    2009年初夏的一天,幾十名庫區移民怒衝衝來到龍塘鄉政府上訪,為自己的生計討説法。中午吃飯時間到了,便闖進食堂,徑自淘米做起飯來……

    江界河村的村民反映,70多年前,紅軍長征時為我們老百姓打土豪、分浮財、發糧食、送鹽巴。可現在因為要移民搬遷,群眾生活困難誰來解決?

    300多戶世代居住在江界河畔的村民不願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因田被水庫淹沒後沒有了糧食和收入,一些人便到鄉政府自己做飯,還頻繁到縣裏、省裏甚至北京上訪。

    事發第二天,龍長春趕到龍塘鄉江界河村。他走進移民用木板臨時搭起的簡陋住房,逐家逐戶走訪,當面聽取群眾訴求……

    縣委決定,尊重村民的意願,對願意搬遷的補償到位;對故土難離的後靠安置,不再強遷。同時組織縣領導幹部對52戶後靠移民逐一實行“包保”。

    鄉黨委書記李飛告訴記者,對尚未搬遷的30余戶移民採取分流安置,有的經營果園,有的搞旅遊開發,有的從事養殖業……

    於是,在昔日農民搶佔食堂淘米做飯的龍塘鄉政府,記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農民剛剛收穫的金黃稻穀鋪滿了寬敞平坦的院壩,一些農民正忙著翻曬。村民李文銀老漢告訴記者,這是鄉幹部為方便農民晾曬稻穀,主動把停車場騰了出來。

    同一地點,兩樣景象,折射出黨群幹群關係的深刻變化。

    “以前總覺得貧困地方主要是發展不夠的問題,”在龍長春看來,還必須統籌兼顧好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改革發展與社會穩定等關係。

    甕安近些年GDP和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用於改善民生的卻明顯滯後。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用老百姓的話説:“守著煤山沒煤燒,守著磷礦沒錢賺”。

    怎麼辦?

    “這些年在民生建設上欠賬太多,我們欠老百姓的,就是砸鍋賣鐵賣褲子也要兌現!”

    縣委常委會上,龍長春力排眾議,説服大家拿出3600萬元用於解決1400多名下崗職工安置問題,並投入1.4億元緩解教育資源緊缺狀況。3年來,縣財政民生投入從2008年的4.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9億元。

    民生投入增加了,會影響發展嗎?

    “不會!”龍長春肯定地回答。

    道理並不複雜。

    實踐證明,只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學發展觀,發展不但能更快,而且會更好。

    徵地拆遷難是城市改造中最棘手的問題,搞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衝突。甕安事件的發生,就與此關係密切。

    然而,自2009年甕安縣委縣政府提出“新舊並舉,東改西擴,北推南移”的縣城發展戰略3年來,涉及到4000多拆遷戶卻無一上訪。

    原因何在?

    四個字:讓利於民。

    具體政策措施是:實行“拆一還一,結構陳新不補差”的補償原則。將土地徵收補償標準從25元/平方米,提高到43.09元/平方米。

    執政理念決定發展思路。思路一變矛盾迎刃而解。

    “堅持科學發展觀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口頭上。”龍長春説,“而必須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中國共産黨之所以具有先進性,最重要的就是她毫無一黨之私,全心全意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

    ——這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宗旨,也應成為每個共産黨員永遠堅守的信念。

    變“替民做主”為“由民做主”——牢記權為民所用

    “路修好了,可村裏的廁所太臟,廚房設施太落後……”從廣東打工歸來的青年農民張榮華説。

    黨員何清學接過話茬:“改廁、改廚是個好主意,我們還要搞沼氣,把廚房貼上瓷磚,過上城裏人的生活。”

    10月10日下午,記者在嵐關鄉嵐關村何清學家門前的院壩上,目睹了村民代表以“一事一議”方式進行民主決策的過程。

    讓人民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的事——這是甕安人從慘痛教訓中獲得的財富。

    王勤至今記得,2005年歲末的一天,由於當地在構皮灘水電站庫區移民問題上方法簡單,強行要求搬遷,引起群眾不滿,時任縣長的他被情緒激動的村民扣留,兩天后才被解救出來。

    讓人民當家做主,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追求的理想。紅軍長征途中建立的第一個人民自己的政權,就誕生在甕安這片紅色土地上。

    1935年1月12日,紅軍在被打倒的土豪家門前召開大會,宣佈成立了桐梓坡農會。當地農民第一次手握大印,當家做主,執掌政權。

    70多年後,同樣是在桐梓坡村,當地農民又率先開始了“一事一議”的民主實踐。

    “這連村通組的路太差了,商販不願進村收豬。”59歲的養豬戶譚振賢講起這條路就心生煩惱。

    “這條小土路大車難通行,還有一道深溝橫在村頭,娃兒們上學要繞路。真得好好修座橋了。”譚振賢的話引起村民們強烈共鳴。

    2009年3月,村民們第一次以民主、自願的方式,作出了投工投勞建橋修路的決定。

    村支書王世村告訴記者,橋修好這天,村民們像過節一樣聚到一起,商議給這座橋起個名字。有的説叫“連心橋”,有的説叫“致富橋”,最後大家決定:叫“感恩橋”。

    “通過‘一事一議’,不僅改變了農村面貌,也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同時推動了基層民主建設。”王世村説。

    “感恩橋”不長,僅有十幾米。但它卻丈量出基層民主建設的發展歷程。

    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在昭示:民主是理想,也是實踐。需要制度,也需要細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積累,像一塊塊基石支撐起共和國民主政治的大廈。

    從大亂到大治,從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甕安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

    站在烏江峽谷,翻捲的激流挾著歷史的風雲撲面而來。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往往會有驚人的相似——

    70多年前,被敵軍圍追堵截的紅軍曾在這裡絕處逢生,轉危為安。

    70多年後,甕安的基層政權也經歷了一次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

    滔滔江水,驚濤拍岸。仿佛訴説著那發人深省的千古警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在新長征的路途上,也還會遇到各種“烏江天險”。

    但只要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就一定能闖關奪隘,到達勝利的彼岸!

 
 
 相關鏈結
· 3小時消解5年隔閡——從林地糾紛調解看甕安變化
· 貴州甕安:盼得喜雨忙春耕
· 貴州甕安新植茶園因旱受災嚴重
· 貴州甕安52名參與打砸搶燒的黑惡勢力成員落網
· 貴州通報甕安"6.28"事件要求各部門認真汲取教訓
· 貴州甕安著力重樹新形象 一手抓穩定一手抓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