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開展"赤潮""綠潮"防治技術研究保障生態安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4日 15時3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近年來,我國東海、渤海、黃海等海域“赤潮”“綠潮”頻發,對近海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對近海有害藻華的形成機制、預測防治等開展了系統研究,為我國近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據介紹,海水中部分藻類的增殖或聚集能夠引起魚類死亡、水産品染毒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一現象被稱作“有害藻華”。其中微藻形成的有害藻華常被稱為“有害赤潮”,大型藻類過度增殖引起的大型藻藻華被稱為“綠潮”。

    “長期觀測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近海的有害藻華事件發生頻率上升、範圍擴展,藻華原因呈現多樣化變化態勢,在長江口等重要海域,有害藻華現象趨於常態化,相關生態安全效應凸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于仁成説。

    他介紹説,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近海有害藻華事件的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幾百平方公里,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藻華的影響範圍動輒達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里,持續時間可達一個月以上。現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幾乎每年都有有害藻華發生。

    2002年以來,中科院海洋所圍繞我國近海嚴峻的有害藻華問題,對我國近海有害藻華的形成機制、危害機理和預測防治開展系統研究,並提出了相關治理技術。

    “比如説,東海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是中國近海有害藻華問題最為突出的海域。從2002年春季開始,我們進行了連續多年的多學科綜合調查和科學研究。”于仁成介紹説,長江口海域大規模甲藻赤潮與該海域春季水文動力學特徵,如長江沖淡水、台灣暖流、上升流、水體層化等密切相關,從長江口輸入的大量營養鹽也為大規模甲藻藻華的暴發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要防範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的大規模甲藻赤潮,消減長江的氮輸入是一個重要策略。”

    通過系統研究,海洋所研究人員建立發展了改性連黏土等赤潮治理技術,可以有效去除水體中的微藻,用於海上賽場、養殖區等重要海域的保護。目前該技術已在一些水上體育賽事海域得到了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于仁成介紹説,2007年以來黃海海域出現的大規模綠潮是我國近海全新的有害藻華現象,研究發現早期滸苔綠潮主要起源於蘇北淺灘海域,今後將對其成因、來源及早期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深入研究。

    據介紹,該所還將針對有害藻華的趨勢預測、生態安全效應等開展深入研究,掌握我國近海有害藻華的演變趨勢,提出防控對策,維護近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沿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結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 蓬萊19-3漏油事故B、C平臺海域出現赤潮
· 2011年1月至6月我國管轄海域赤潮綠潮發生情況
· 海洋局:上半年我國海域赤潮發生次數有所減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