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長期以來,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高效海水健康養殖體系、海洋養殖新品種培育、近海養殖病害防控等海洋農業科技研究,為我國“藍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據了解,我國海水養殖約佔全球産量的三分之二,産業發展基本依靠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而中科院在我國海水養殖産業發展研究領域中一直處於引領地位,以海帶、對蝦、扇貝的苗種繁育與品種研發為先導,引領了幾次海水養殖浪潮的興起,對我國海水養殖産業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表示,我國海水養殖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産業良種覆蓋率低、病害發生頻繁、質量安全等制約著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海洋所瞄準國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技發展戰略和國際海洋科學發展前沿,開展綜合交叉研究和系統集成,在近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生態系統安全、産業化示範等領域取得了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理論方法、技術體系與創新産品。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范介紹,經過10多年的攻關,研究所在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培育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研發的“大連1號”雜交鮑、“中科紅”扇貝、“981”龍須菜、“科海1號”凡納濱對蝦等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並獲得新品種證書,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生物新品種長期以來的空白。
此外,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超群介紹,該所研發出熱帶海參的人工繁育與增養殖技術,對恢復熱帶名貴海參資源和開拓熱帶海參人工養殖新産業、保護和恢復熱帶特色的珊瑚礁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均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