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台北10月26日電(記者 李寒芳 李凱)伴隨台北公眾區域免費無線上網服務的啟動,台北市初步達成全球首個“無縫通訊城”目標。民眾從10月1日起,在全市所有公交車站、地鐵站、辦公機構和公共場館不花錢就可暢遊網絡。
“無線台北城,行動任意門”是台北打造全城無線的口號。無線台北是否真能在全城“任意穿梭”網絡?如何協調好市政府、企業和市民之間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實地感受台北的無線面貌。
獲得無線台北的登陸權很簡單,只需要登陸台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網站,按照提示“輸入您的行動電話(手機)號碼——輸入檢核碼——輸入上網密碼”,最後就會彈出窗口提示“無線上網號新增成功”。
網站上還特別貼心地註明:“大陸地區旅客,請至台北市各旅遊服務中心,憑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申請賬號。”
記者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台北市政府。在市政府大門口用iPad搜索找到“TPE-Free”的信號只用了10秒鐘。記者測試打開台灣人氣網站yahoo!奇摩和聯合新聞網,兩者大概都用了七八秒鐘。隨後,記者打開新華網郵箱查收郵件,耗時稍長約10秒鐘。
記者又來到人聲鼎沸的信義商圈進行了測試。總體來説上網站瀏覽、收發郵件還差強人意,但如果下載軟體、看視頻就較為吃力,比起3G上網的速度和易接入程度還是有一定差距。
台北市資訊處處長張家生表示,台北的免費上網採用“熱點”方式提供服務,每個賬號不低於512Kbps帶寬,全市共2000個訪問接入點,每個接入點可供20人使用,主要強調最基本的免費上網覆蓋面。如果民眾有更進一步的高帶寬需求,可以求助於提供3G、3.5G或付費WIFI的民間電信業者。
他説:“我們可以把無線台北比喻成搭免費公交車,民間電信業者的付費服務比喻成搭計程車。公交車速度不快,並且有站點和人數的限制,卻滿足公眾的大部分需要,出租車比較貴但省時便捷。如此,可以巧妙達到市政府、民間業者與市民的供需平衡。”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張家生告訴記者,早在1999年,台北就以“多用網絡,少上馬路”推動無線寬頻的減碳生活,2007年,台北進一步提出“智慧城市、優質生活”的設想,推動涵蓋電子化政府、網絡化市區與數字化生活的“電子化智慧城市”計劃。
早期,台北無線網絡同時採用WiMAX與WiFi兩種傳輸技術,統一稱為“WiFly”。WiFly採用的建設模式是通過已有的市政固定公共設施作為發射器,包括13萬盞路燈、1792座紅綠燈以及842個公交車站,信號覆蓋範圍達133.9平方公里,佔台北市總面積的49.29%,人口覆蓋超過90%。
WiFly項目為台北掙得殊榮不斷。2006年台北憑藉WiFly贏得智慧城市首獎,緊接著又獲國際認證機構JiWire肯定,被評定為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帶網絡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會,台北“無線寬頻”和“垃圾處理”兩個案例雙雙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
掌聲響起的同時,WiFly也遭遇質疑。由於信號穿透力弱、不穩定、受干擾性強等因素,民眾對WiFly項目接受度並不高。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2010年10月,台北市政府決定一年斥資一億元新台幣用於網絡建設。“未來台北市網絡服務就像空氣一樣免費”,台北市市長郝龍斌表示,將原本需要付費購買點數上網的WiFly改為免費,讓民眾可隨時隨地用手機發Email、在咖啡廳寫報告,或在公園裏上MSN。
在張家生眼中,無線寬頻僅僅是一個基礎工具,與民生相關的衣、食、住、行、娛樂、教育等具體應用才是真正的價值。
他拿起手頭的iPad連上TPE-Free,現場為記者點開“趣遊台北地圖”的網站舉例。“這是我們特別因應無線台北開發的網站,你看大陸個人遊的旅客在街頭,就可以輕鬆查到自己的位置,哪可以換錢,附近有哪些商圈,哪可以坐公交車和捷運……”
“我們雖然花了一億,但民眾通過穿梭網絡任意門,得到了遠遠不止一億”,張家生用“二八理論”解釋説,我們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的方面,這20%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這就是無線台北成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