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29日電(記者劉海、楊華)沒得病,政府全額資助參加醫保;即使得了病,除了醫保報銷的,門診救助、住院救助、臨時救助、補充救助,依次鋪開。目前,在成都,不僅是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就連處於低保邊緣的困難群眾也能在得病後,享受相應的醫療救助,而這,正得益於成都已經實施了一年多的加大了力度、擴大了範圍的城鄉統籌醫療救助制度。
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白馬村村民羅秀蓉,今年已經60歲了,5年前,一家4口從四川漢源縣水庫移民來到西來鎮安家。2010年初,羅秀蓉被查出乳腺癌,半年的治療就高達18萬元,對於家庭年收入不過萬元的羅秀蓉一家來説,無疑如一座大山。為了照顧妻子,羅秀蓉丈夫只能在外面工地上打點零活,每個月收入也就幾百元,入不敷出。
其實早在2004年,成都市就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但這种老政策的救助對像是農村低保戶,而羅秀蓉一家的收入又在農村低保線以上。
正是考慮到像羅秀蓉這樣的低保邊緣困難群眾,2009年起,成都市不斷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擴大救助範圍,從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擴大到高於城鄉低保標準50%以內的城鄉低保邊緣困難群眾、60周歲以上未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或離退休費的對象,羅秀蓉就屬於這個新政的受益人群。
有了這樣的政策支持,西來鎮當地幹部積極為羅秀蓉申請醫療救助,從填寫申請到批准公示,不到兩個月,6萬多元的醫療救助款就打到了羅秀蓉的銀行賬戶上,她才有了繼續治療的信心。
羅秀蓉家裏,大量的空藥瓶堆放在房屋內的一角,行動略顯遲緩的她告訴記者:“身體好的時候,還能打點工,掙點錢。現在身體不行了,還要花這麼多錢,如果沒有民政救助的醫療費,真是沒辦法活下去。”
蒲江縣民政局社會救濟科科長楊宗為告訴記者:“相比1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這6萬多元只能説是緩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只要條件符合,羅秀蓉還可以申請臨時救助以及補充救助。”
為低保邊緣困難群眾建“緩坡”,讓醫療救助制度惠及更多群眾,正是成都在醫療救助政策上的一個創新,成都市民政局幹部閔莉説:“在解決好低保對象醫療救助的基礎上,成都市及各區縣撥出專款,用於低保邊緣群眾,大概估算,受益人數從過去的20萬左右,增加到過百萬。”
2009年、2010年,新政交接的兩個年份數據顯示:2009年成都城市醫療救助支出2000萬元,農村醫療救助支出近4000萬元,2010年城市超過3000萬元,農村達到6400余萬元。統計的不只是孤立的數據,那張無形的但卻貼心的“醫療救助網”正在向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慢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