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兩岸産業合作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潮中揚帆起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9日 16時0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江蘇昆山10月29日電(記者張勇 孫彬)金秋十月,在昆山這塊包容、孕育和融合了兩岸企業的沃土上,備受兩岸業界矚目的兩岸産業合作,正醞釀邁向全新境界的突破與升級。

    由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産業合作工作小組主辦的首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28日、29日在昆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産業界精英200余人會聚一堂,共謀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代兩岸産業合作新局。

    ECFA開啟了兩岸經貿整合的時代大幕。作為兩岸經濟合作新的重要平臺,兩岸産業合作應選擇什麼樣的路徑和模式?已經取得哪些成果?還面對什麼難點和問題?未來如何實現突破、更上層樓?這些都是當前兩岸業界關心的問題,也是本次産業合作論壇探討的主要議題。

    兩岸産業合作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潮中已經揚帆起航。根據兩會第七次會談所發表的關於加強兩岸産業合作的共同意見,雙方已選定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作為先期合作項目,並將繼續優先在雙方的重點發展産業中選擇合作項目。

    目前,兩岸經合會産業合作工作小組已就上述5個領域分別設立工作小組,且正在各自領域積極努力開展工作,一方面落實試點項目,一方面探討在建立技術規範、新産品研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為下一步産業合作的升級與突破打下良好基礎。記者從本次論壇上獲悉,在無線通訊方面,台灣電信運營商遠傳電信與成都移動已就“Wi-Fi諮詢顧問服務”進行簽約合作,目前正進行智慧醫療應用的試用調研;LED照明方面,兩岸業界已在廣州和廈門開展LED道路照明試點示範工程……

    兩岸産業合作在現有基礎上如何進行有效拓展?以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共同召集人身份出席論壇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提出,隨著合作範圍和規模的擴大,有必要對合作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和深化多種方式和多元化的合作渠道,包括通過産業合作促進聯合技術研發、共通標準制定、品牌創立和帶動投資、貿易,更加充分地發揮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的作用等,進一步豐富合作內涵。

    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台灣“黃金十年”藍圖的“交集效應”,在兩岸業界精英中也激發出智慧火花。多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台灣為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出重點發展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等六大産業。二者之間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處,應將二者之間緊密結合起來,在有潛力的領域有針對性地開展産業合作,實現兩岸互補性生産要素資源的整合與流動,進一步提升産業合作水平。

    拓展兩岸産業合作還面對哪些難點和問題?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在論壇上表示,前一段時期,兩岸産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以企業和行業間分散、自發行為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佈局,沒有形成共同推動的政策與機制。為此他提出,要不斷提升兩岸産業合作制度化、機制化的水平,探索兩岸産業合作的新模式。要摒棄零和競爭的舊思維,建立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就産業合作面對的課題和契機,來自台灣的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共同召集人黃重球提出了幾點思考:在推動産業合作中應關注弱勢産業生存及縮小貧富差距;兩岸産業經濟量體懸殊,大陸多為大型國有企業,台灣則以中小企業為主,如何分工合作需細緻安排。

    兩岸産業合作在前期進程中有什麼經驗教訓?來自兩岸的業界代表及專家們在本次論壇上也進行了理性分析和坦誠交流。台灣工研院正研究員杜紫宸對兩岸在面板領域的合作深有感觸。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大陸有好的終端廠,台灣有好的面板廠,如能強強合作,完全有能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鏈和品牌。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兩岸業界未能及時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以及ECFA簽署所帶來的機遇。

    他為此建議兩岸在佈局産業合作時要力爭跨越“招商引資”和“對口採購”的“初級階段”,儘快實現更高層次的産業整合;同時,要有更宏觀的國際視野和通盤考慮,以充分發揮兩岸産業合作的效能。至於具體策略,他提議可選擇較沒有爭議和疑慮的環保産業入手,如選取幾個中小城市為試點打造“生態城市”,進而“以點帶面”實現更大突破。

    匯集了兩岸産、官、學界精英的本屆論壇,就兩岸産業合作達成多項共識,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兩岸産業合作應立足當前,突出重點,著眼長遠,以産業合作帶動雙向投資合作均衡發展,發展自主品牌,共同培育兩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和競爭力。 

 
 
 相關鏈結
· 首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在昆山閉幕 達成多項共識
· 第一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10月28日在江蘇昆山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