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備戰未來交會對接任務 第一批航天員仍是主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31日 21時47分   來源:新華社

中國航天員備戰未來交會對接任務
第一批航天員仍是主力 女航天員通過初選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31日電(記者白瑞雪、李惠子、李宣良)神舟八號飛船即將訪問太空之際,中國航天員正在做些什麼?他們何時再次飛天?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10月3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中國航天員正在接受交會對接任務訓練,第一批航天員仍將是這一階段交會對接任務的主力,兩名女航天員也通過了飛行乘組的初步選拔。

    據陳善廣介紹,按照載人航天工程規劃,神舟九號飛船可能載人,神舟十號飛船計劃載人。航天員正在積極備戰未來載人飛行,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仍是這一階段交會對接任務的主力,已經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仍有機會再次飛天。

    “男女有很多共性,也存在大量差異。要驗證人類是否真正能夠在太空生存,必須對男女航天員都進行考察。”關於兩名通過初選的女航天員,陳善廣表示,中國之所以選拔和培訓女航天員,是因為沒有女性參與的太空活動是不完整的。同時,女性在飛行團隊中可以起到男性無法實現的作用,並且也能滿足公眾期待。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楊利偉、翟志剛等14人成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第二批航天員于2009年底至2010年初選定,其中包括5名男航天員和兩名女航天員。

    陳善廣表示,手動交會對接技術是航天員訓練的重點。“關於人工和自動交會對接哪種更好,國際上有過爭論,最後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兩種方式共同完成交會對接最好。人工控制是自動控制的冗余措施,有人參與的交會對接會更加保險。”

    他介紹説,在人工交會對接中,航天員要根據電視圖像、位置距離速度等信息來判定兩個航天器的姿態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接任務,對航天員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心理素質要求特別高。因此,要對航天員進行反復的嚴格的訓練,一般要經過數百次到上千次的訓練才能滿足要求。

    此外,飛行天數的增加和活動空間的增大更容易導致空間運動病的發生,交會對接涉及飛行器環節多、狀態複雜,要求航天員具有很強的臨機處置能力,能夠針對對接、撤退和其他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進行及時處置。

    陳善廣透露説,中國航天員中心與歐洲聯合進行的研究表明,中醫藥在增強航天員心血管功能等方面效果很好。正在俄羅斯開展的“火星500”項目中,中國科學家也進行了“望聞問切”實驗。在未來長期飛行中,這套方法有可能與西醫的生化指標共同用於航天員健康狀況的判別。

背景資料:空間交會對接歷史上的幾個“首次”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 趙薇)

    第一次有人空間交會

    1965年12月15日,美國“雙子星座”6號和7號飛船在航天員參與下,實現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空間交會。這兩艘飛船在不同軌道上並列飛行,兩艘飛船的間距保持在1.83至3.05米之間,距離地球達312公里。

    第一次兩個航天器之間的交會對接

    1966年3月16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雙子星座”8號飛船,手動操作交會過程,與無人“阿金納”目標飛行器對接,實現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首次交會對接。

    對接後,飛船猛烈滾動旋轉,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將飛船與“阿金納”分開。但飛船仍在滾動,改用手動控制,才使飛船穩定下來。後查明是因人為扳錯開關造成姿控系統故障。為確保安全,飛船緊急返回。

    第一次自動交會對接

    1967年10月30日,蘇聯發射“宇宙”188號無人飛船。飛行49圈時與“宇宙”186號飛船在太空實現自動對接。對接飛行了3.5小時,船上電視攝像機拍攝了對接過程圖像。兩艘飛船還于10月31日、11月2日各自分離出一個密封回收艙返回地面。“宇宙”186與“宇宙”188完成了蘇聯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

    第一次兩艘載人飛船空間對接

    1969年1月16日,載有航天員沙塔洛夫的“聯盟”4號飛船與載有航天員沃雷諾夫、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的“聯盟”5號對接成功,第一次實現兩艘載人飛船在太空對接,共對接了4小時35分鐘。對接後,“聯盟”5號的2名航天員經過1小時的艙外活動,轉移到“聯盟”4號上。

    第一次航天飛機與空間站交會對接

    1995年6月29日,美國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順利地與太空運行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功。由於俄羅斯在其“聯盟”號飛船與空間站方面已積累了70多次交會對接的實踐經驗,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使用了俄羅斯研製的對接機構。

中國將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為建立空間站奠定基礎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31日電(記者李惠子、白瑞雪、黎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30日説,一旦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中國就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技術和能力,“這為開展更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提供了可能性”。

    中國將於11月初發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並實施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周建平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交會對接技術的掌握將為中國建設空間站、進行深空探測奠定關鍵技術基礎。

    中國目前已掌握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和空間出艙技術。2008年,一名中國航天員身穿中國自行研製的艙外航天服實施了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神舟八號飛船將與9月底發射的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雛形——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

    周建平説,空間科學研究、開發空間資源等活動都是一個長期過程,離不開空間站平臺。載人飛船隻是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飛行時間短,有效載荷重量小,而空間站規模可以比較大,在軌運行時間長,是保證人類空間活動的最有效的空間設施。

    “交會對接使運輸工具和平臺得以聯接在一起,不僅能把人送進空間站,還可以用於貨物補給和空間站建造。”他説,更遠的航天活動比如登月、訪問火星,使用交會對接技術則可以實現方案優化、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和難度。

    然而,交會對接是國際公認的空間技術難題。在近地軌道上高速運動的兩個飛行器,要準確測量相互距離和位置,最終嚴絲合縫地聯接在一起,涉及大量極其複雜的技術。國際上的空間交會對接實踐已有300多次,大多數都不順利。

    “航天是高風險的事業。我們必須儘量設想各種意外情況並制定應對措施。”周建平説。

    為使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處於同一個軌道面,保證交會對接的實施,火箭發射入軌的精度要求比過去提高了三到五倍。此外,周建平説,交會過程對測量、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僅要保證“看得見、找得到”的精度,還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軌道特點尋找“能量消耗最少、最優化的控制算法”。

    他説,兩個航天器靠近後能不能“接得上”,從接觸、捕獲、緩衝到最終對接上,對接機構是難點。

    “實際上,到這一步,神舟八號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後的組合體控制、飛船分離和返回同樣不容易。”周建平説。

    “第一次空間交會對接,我們就全程直播,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全世界將用放大鏡來看。雖有風險,但我們坦然面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説。

    美俄在上世紀60年代就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袁家軍説,雖然中國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但中國正三步並作兩步,展開跨越式發展的競逐,“力求縮短距離,讓中華民族在世界航天領域擁有一片天地。”

 
 
 相關鏈結
· 天宮一號航天員生命保障系統已啟動開始自主運行
· 航天員衣食住行部分産品已跟隨“天宮一號”上天
· 天宮一號揭秘:航天員帶你走進全新的太空之家
· 中國航天員長駐空間研究項目于近日正式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