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八號 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有望實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1日 11時3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甘肅酒泉11月1日電(記者 李惠子、白瑞雪、馬述昆)11月1日清晨,神舟八號飛船從西北戈壁灘成功發射。已進入近地軌道的飛船將於兩天內完成與中國空間實驗室雛形——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這次交會對接試驗將為我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重要技術基礎。試驗成功後,我國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完全獨立擁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具有更高的入軌精度,它將飛船送入了初始軌道。

    神舟八號將通過遠距離導引、自主控制,靠近已在軌飛行的天宮一號,實現兩次對接和組合體飛行,隨後返回地面。

    神舟八號飛行期間,中國和德國將利用裝載在飛船上的通用生物培養裝置,合作開展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武平説,神舟八號是改進型飛船,具有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功能,沿用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艙構型,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與此前的飛船相比,一半以上設備發生了技術狀態變化。其中,新研製設備約佔15%。

    神舟八號此次雖是無人飛行,但完全按照載人要求設計,旨在驗證改進後的飛船能否適應載人航天飛行要求。

    武平説,飛船的性能及安全性、可靠性有所提高。飛船可在前期獨立飛行5至7天的基礎上,具備與目標飛行器對接後停靠180天的長期在軌能力。2005年,中國發射的神舟六號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多人多天飛行技術。

    此外,由於採用了新的電池片,神舟八號的太陽帆板發電能力增加50%;降落傘和著陸緩衝系統也有所改進。

    此次交會對接任務完成後,神舟飛船將逐步形成狀態固化的天地往返載人飛船,組批投産。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明年還將與神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試驗,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載人飛行。

    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是國際航天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題。國際上300多次空間交會對接實踐遇到過很多波折,甚至發生過飛行器相撞事故。兩個高速飛行的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準確會合,精度要控制在十幾厘米之內,難度和風險極大。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一旦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中國就具備了建設空間站的基本技術和能力,“這將為開展更大規模的航天活動提供可能”。

    “太空探索是人類擴展生存疆域的需要。人類已離不開通信、氣象和資源衛星等空間應用。空間的微重力、高真空、高輻射資源可幫助人類獲得新知識、新發現、新産品,加深人類對所處宇宙和生命演進過程的了解。”周建平説。

    他説,中國未來空間站將由三個艙段組成,重量在60噸量級,加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將達到80多噸,“這個規模能滿足中國空間科學研究的急需,將來可根據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增加艙段”。

 
 
 相關鏈結
·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海上測控將面臨三大挑戰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解讀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 中繼衛星系統將為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提供保障
· 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空間交會對接全流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