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提高文化自覺自信——福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5日 17時42分   來源:新華社

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提高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福建立足實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紀實

    新華社福州11月15日電(記者孟昭麗 涂洪長)閩劇、莆仙戲、歌仔戲、客家山歌老樹發新花,古城古民居的保護、老倉庫老廠房的改造與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産業發展齊頭並進,文博會、茶博會、海峽論壇等獨具海峽特色的文化活動如火如荼……

    近年來,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福建省立足自身實際,充分挖掘和激活傳統優勢資源,積極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政策與市場合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産業創新,做大做強“閩臺緣”文化交流與合作品牌,不斷提高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振興繁榮之路。

    “古為今用”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走三坊,逛七巷,這裡的故事不一樣,三坊七巷都是景,一步一換一個景,三坊七巷古韻濃,一墻一瓦一首歌。”這首快板童謠唱的就是素有中國“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和“城市裏坊制度活化石”之稱的福州“三坊七巷”。

    為改變“三坊七巷”舊有“大雜院”的環境,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從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億元,按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原則,全面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2010年6月,“三坊七巷”榮登“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榜首,這一區域也隨之成為休閒旅遊熱點去處。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文化大觀園,也是福州城市精神的發源地。”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會副主任葉子文説,“三坊七巷”是福州“閩都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它的修復是對城市文脈的一種延續。

    為發揚光大獨特的“閩都”文化,福州市近年來積極推進舊城的保護與改造,先後安排6億多元建設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修復船政衙門等文物古跡;建成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搖籃和先秦閩族發源地的福州曇石山遺址新館;投入3億多元將脫胎漆器、閩劇、壽山石雕等傳統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列入保護範圍;成立閩都文化研究會,舉辦閩都鄉學講習所,大力傳播閩都文化。

    福建素稱“八閩”,地域文化紛繁多樣,內涵豐富。在推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福建各地都相當重視傳承、發揚和創新當地傳統優勢資源,比如作為客家聚集地的革命老區龍岩市,著力打造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客家土樓申遺成功,紅色旅遊紅紅火火,一曲“年年好、節節高”的歡慶歌舞成為廣受好評的經典節目。

    具有千年曆史的莆仙戲的新生成為傳統文化資源“古為今用”的見證。近年來,莆田市圍繞“三貼近”創新精神文明建設載體,利用常年在城鄉巡演的131個莆仙戲劇團,廣泛開展莆仙古典大戲加演現代文明小戲活動,嫁接當代精神的莆仙戲成為充滿活力和觀眾緣的地方劇種。

    莆田市文明辦主任陳惠黔説,現代文明小戲將宣傳教育內容的“普通話”轉化為“地方話”、“大主題”轉化為“小故事”,用群眾樂見的形式、聽得懂的語言、學得來的內容宣傳形勢政策、法律法規和公民道德,促進了鄉風文明,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也推動了産業發展。目前全市有一半以上劇團年演出達300天600場以上,一些優秀劇團年演出360天,每個劇團年收入增到80萬元以上,形成了年産值超億元的文化産業。

    政策與市場合力促進文化創新繁榮

    2009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於1986年的三明市歌舞團大膽改革,確立“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合同管理”的人事制度,成立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展多元經營,將舞臺從戲院、劇場拓展至廣場、社區、農村等基層一線。短短幾年間,這個一度受困於人才斷檔、市場萎縮的老牌演出隊伍獲得了新生,收入從2006年不足30萬元發展到2010年的450多萬元,成為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近年來,福建先後制定出臺了加快文化産業發展的意見和文化改革發展的專項規劃,落實金融、財政、稅收等一系列扶持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産業發展勢頭良好。

    今年4月,福建省文化廳與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簽署《支持文化産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內,中國工商銀行將為福建文化産業提供200億元的意向融資服務。包括提供發票融資、商品融資和專利權、著作權、收費權質押貸款、文化企業聯保貸款以及直接融資等金融服務。

    為振興和繁榮文化産業,近年來福建挖掘全省各地的特色文化資源,重點建設創意産業園區、影視産業園區、新聞出版産業基地等一批特色文化園區基地,不斷增強特色文化産業發展的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在鷺島廈門,島內越來越多的舊廠房、舊倉庫變身成為創意産業集聚地,不斷創造出變廢為寶的“綠色財富”。武夷工貿曾是當地的大型工業廠區,如今,這裡匯聚了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創意設計、服務設計、景觀設計等文化企業。曾經機器轟鳴的廈門牛莊,建成了一個文創專業市場街區、一條文創街、一個文創培訓基地、一個創意時尚發佈中心。

    經過多年的培育,文化産業成為福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一五”期間,福建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9.8%,比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高12.8個百分點。2010年福建文化産業佔GDP的4.2%,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居全國各省區市第7位。

    民間資本成為福建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據福建省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介紹,2010年,福建全省民營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533.45億元,佔全省文化産業的88.7%。近年來,以網龍網絡有限公司為代表的4家民營文化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據了解,福建下一步還將引導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産業,推進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文化龍頭骨幹企業,力爭到2015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以上。

    發揮“五緣”優勢 打造兩岸共同精神家園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別具“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對臺優勢。近年來,福建以打造兩岸共同精神家園為弘旨,積極搭建各類對臺交流平臺,推進兩岸在影視、圖書、動漫各領域的産業合作和貿易往來,不斷深化閩臺文化交流合作,取得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日在廈門閉幕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來自兩岸的819家文化企業參加了此次交易會。其中,台灣的文化企業和機構共計349家。此次交易會共簽約項目155個,總簽約額為359.71億元人民幣,涉臺項目簽約額為41.46億元人民幣,。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兩岸文博會在文化投資貿易、産業合作等方面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其影響力不斷擴大。“此次來廈參加的文化企業和機構首次覆蓋了台灣各個縣市。”廈門市副市長臧傑斌説,海峽兩岸文博會已經成為大陸吸引台灣企業參展最多的綜合性文化展會。

    與此同時,福建已成為大陸對臺出口圖書最多的省份。日前在廈門閉幕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海峽兩岸參展單位共計650家,其中台灣出版機構參展數量高達269家,包括五南文化事業機構、三民書局、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遠流出版事業公司等台灣主要出版機構。

    閩臺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另一大特色是突出民間性、基層性和草根性。近年來福建在培育兩岸共同民間信俗、共襄文藝盛舉方面著力深廣,以被稱作兩岸民眾“嘉年華”的海峽論壇為例,“民眾多”、“神明多”、“宗親多”成為三屆海峽論壇的顯著特徵之一,論壇各類活動總是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百姓唱大戲、唱好戲。

    最近在廈門舉辦的2011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上,台北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廖末喜舞蹈團、美江舞蹈團、金門縣舞蹈協會、基隆市建德初中舞蹈團等來自台灣的6個演出團和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蹈團等5個團隊一道,舉辦了13場演出,吸引兩岸數萬人次前來欣賞觀看。

    台灣藝術家朱宗慶説,因為語言相通、信俗相同,帶有台灣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在福建很受歡迎。而隨著更多民間文化交流平臺的搭建,更多普通民眾心手相牽,兩岸文化合作將收穫豐碩成果。

 
 
 相關鏈結
· 福建加快推進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帶來勃勃生機
· 福建文化改革發展座談會召開 孫春蘭主持並講話
· 福建開展“海西農村文化行”活動送優秀藝術下鄉
· 福建打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下鄉文化不走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