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17日電(記者 朱旭東)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17日在無錫表示,經過中國移植學界較長期的醞釀與討論,已經啟動由衛生部委託中國紅十字會負責主持的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獲取試點工作,目前共完成133例、捐獻343個大器官。 “從2012年1月開始,將在全國全面推行心死亡遺體器官捐獻(簡稱DCD),兩年內沒有實行DCD的醫院,將吊銷器官移植資質。”黃潔夫説。
偶然在飛機上看到“無錫市3位器官捐獻者讓12人重獲新生”的消息後,黃潔夫興奮不已,17日專程到無錫市人民醫院看望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
無錫市今年7月被列入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捐獻和獲取試點城市,批准展開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移植工作。9月和11月,兩位19歲、一位17歲的小夥子,分別因腦膠質瘤、腦幹出血和特重型腦外傷醫治無效去世,他們的父母決定無償捐獻出兒子的多個器官,用於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重症病人。3位捐獻者共捐出6個腎臟、3個肝臟、2個肺臟、2個眼角膜,讓10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2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
與世界各國一樣,器官緊缺是我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瓶頸。我國每年約有100萬終末期腎病患者,約30萬終末期肝病患者,每年急需移植挽救生命的患者眾多。
2007年,我國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標誌著我國器官移植走上法制化軌道,在國際移植界引起良好反響。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肺移植科主任陳靜瑜教授説,自2002年成功開展國內第一例肺移植治療肺氣腫以來,到今年10月,無錫市人民醫院已完成120例單、雙肺移植手術,佔全國肺移植手術的一半。“但移植器官從何而來,一直是中國器官移植醫生在國際學術場合中難以回避的尷尬話題。”
“如果我們不努力去建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移植體系,我國的器官移植發展就會面臨無源之水的困境,最終被徹底斷送。”黃潔夫説。
按世界上公認的倫理學原則,國家在器官捐獻模式的開發選擇上存在一個先後順序,即腦死亡捐獻、心死亡捐獻、親屬活體捐獻、非親屬活體捐獻。“但我國普通民眾將腦死亡、安樂死、植物人等概念混淆在一起,再加上現階段醫患關繫緊張,在我國廣泛推廣腦死亡的死亡標準時機還不成熟,因此DCD是我國現階段解決器官來源的科學決策,要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DCD標準。”黃潔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