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故土已遠鄉風依舊—南水北調工程人性化移民模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0日 15時4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湖北丹江口12月20日電(記者 周甲祿、黃艷)背井離鄉曾牽起多少人的悲愁,曾演繹了多少令人悲嘆的故事。今天,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安遷中,創新人性化移民模式,實行整村成建制遷安,在新安置點,村名依舊、鄰居依舊、基層組織依舊、文化鄉風依舊,移民們不用改鄉音、不用易風俗,這種既搬人又搬文化的新移民模式撫慰了移民們骨子裏難捨故土的情結。

    64歲的楊玉財移民到離家200多公里外的襄陽宜城市移民安置點有一年多了,他慢慢地覺得,好像還是在老家,鄉音不需改、鄰里都還在,就連他現在的村名也仍然沿用他原來鄖縣故鄉的村名,叫十方院。

    去年9月24日,楊玉財跟著同村的1200多人來到宜城市南營辦事處,他們的新村建在一處寬闊的土臺上,兩邊都有平整的水田,生存環境比丹江口老家山區好多了。

    “我們十方院村還叫十方院,支書還是莫銀龍,房前屋後的鄰居還是老鄰居。”楊玉財説。

    不僅是十方院村,在湖北省宜城市這個最大的移民外遷安置縣市,從丹江口市和鄖縣搬來了12個村,都是整村安置在一塊,每個村都保留著原來的名字,村裏的基層組織不變,原來的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到移民新村後繼續任支書和村主任。只有個別村在今年換屆時調整了村支“兩委”,也仍然是他們熟悉的老鄉親。

    洪家溝村、老龍溝村、崗家溝村、懷家溝村、蓮花池村,這些在丹江口市和鄖縣的老村名,如今都隨著移民一起搬到了宜城市。

    老龍溝村3組的徐峰,是個27歲的農村能人。剛搬遷過來為未來的生計發愁。通過移民局和村委會提供的幫助,他承包了村集體的水塘當起專業“鴨倌”。

    徐峰非常感激這種連親戚和鄰里搬遷到一塊安置的措施。他告訴記者,養鴨買鴨苗和蓋鴨舍需要投入50多萬,他向一同搬來的親朋好友借錢,很快湊足了資金,今年9月買下的15000只鴨苗,如今已有3000只産蛋,每天收入1500元,到春節全部産蛋後,每天收入7000多元,半年後就能回本了。到時候不僅可以還親戚的錢,自己賣了鴨子還能凈落近30萬元。他説:“如果不是鄉親幫忙,在一個陌生地方肯定借不到那麼多錢。”

    宜城市移民局局長顧家照告訴記者,當初這樣安置移民,決定全部用原來的村名,一個村安置在一起,想法很樸素。移民搬遷更人性化一點,不僅是將人搬過來,還要搬來鄉親、鄉音、村名、習俗、文化,讓他們減少陌生感,增加認同感,感覺還是那個村的人,好像沒有搬家,緩解移民對故土難捨的心理和情緒,讓他們更好地認同和接受新環境。

 
 
 相關鏈結
·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工程2013年將全面完成建設
· 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見聞:移入新生活 跨進新農村
· 蔣旭光赴河北省調研南水北調工程徵遷和建設工作
· 蔣旭光帶隊調研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徵遷建設工作
·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幹線工程移民搬遷8000人
· 南水北調移民外遷週年回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