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綜述:科技增糧增收 農業科技助推糧食“八連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5日 10時12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 劉羊旸、潘林青)收穫時節,山東省鄆城縣苑樓村農民苑任端高興地説:“以前玉米播種全靠人工,玉米種得又散又稀。這幾年縣裏大力推廣玉米單粒精播技術,以前一畝地有玉米植株3500棵,現在增加到4500棵。這些年玉米單産連上臺階,可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持。”

    增産、增效、增收,正如苑任端一樣,廣大農民嘗到了農業科技帶來的甜頭。科技為糧食增産、農民增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2011年,面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衝擊,我國糧食實現連續八年增産,單産和總産均在去年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再創歷史新高。

    “輝煌成績的取得,關鍵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與此同時,與農業科技的大力發展及推廣是密不可分的。”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增糧增收,成為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

    年初,為及時應對北方小麥主産區遭遇長達100多天的冬春連旱、低溫凍害等不利形勢,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廣大農業科教系統繼續深入基層,更加貼近農民,努力提高科技增産增收的貢獻率。

    據統計,2011年全年組織了全國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生産一線,開展分品種、分季節、分區域、分關鍵環節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今年推廣小麥“一噴三防”、玉米地膜覆蓋技術面積分別增加近3000萬畝和600萬畝,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增加1.4億畝次,抗災增産關鍵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糧食增産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各地結合生産實際,開展針對糧食生産關鍵技術的培訓和重要農時季節農機作業技術培訓。通過異地研修、集中辦班、現場觀摩等形式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提高基層農技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實施,湖北武穴主導品種應用率達93%,主推技術普及率達90%,水稻種植面積連年遞增,單産水平不斷提高;江西瑞昌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更換率達到98%,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為爭取多出新品種、好品種,今年繼續加大超級稻育種材料創制和新品種選育力度,豐富品種類型,尤其是加快南方超級早稻品種和適宜中低産田的一季超級稻品種選育,拓展超級稻品種的適宜區域範圍。同時,強化推廣超級稻強化栽培、超級稻+再生稻栽培、機械化插秧、無紡布育苗等實用技術,配套推廣水稻拋秧、旱育稀植、稻鴨無公害高效共育、免耕栽培、工廠化育秧技術等節本高效技術的集成,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確保超級稻品種增産潛力發揮。全年推廣超級稻1億畝以上,實現了“畝增産一百斤,節本增效一百元”的目標。

    昔日被稱為“網破、線斷、人散”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如今舊貌換新顏,機構健全、職能明確、服務到位、保障有力、農民滿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2010年至2011年中央投入資金12億元,改善了8343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工作條件。

    在建設萬畝示範片的基礎上,今年開展了整縣整鄉整建制推進試點。在全國建設了5000個萬畝示範片,並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産潛力大的50個縣、5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推進試點,取得了顯著效果,為實現糧食“八連增”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950個小麥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535.5公斤,比所在縣平均畝産高142.5公斤;270個早稻萬畝示範片畝産比所在縣高122.1公斤。高産創建不僅提高了糧食産量,而且通過標準化生産、專業化服務、規範化管理,實現了節本增效。天津市小麥高産創建示範片畝均節本增效295元;江西省水稻萬畝示範片農民戶均增收近400元;陜西省高産創建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

    “我國已進入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這位負責人説,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相關鏈結
· 郭迎光考察農業科技工作並與農業科技專家座談
· 浙江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
· 遼寧省將大規模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
· 農業部:12月起在全國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
· 全國熱帶農業科技協作網首屆理事會近日正式成立
· 我國"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四成左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