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現代化大農業帶動“糧倉”黑龍江城鄉統籌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6日 15時07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12月26日電(記者 孫英威、王希、管建濤)從單産一千斤到“噸糧田”,從牛拉犁到衛星定位的大型農機,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産到場縣共建、規模經營……經過多年不懈探索和積極建設,我國最大“糧倉”黑龍江省通過現代化大農業實踐,實現了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全省走上一條城鄉統籌、共同發展的康莊之路。

    黑龍江省擁有耕地兩億多畝,居全國第一,但因過去許多地方維持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農業生産潛力受到制約。例如,由於無力購買大型機械進行耕作,土地越種越硬,農民形象地稱之為“晴天硬邦邦,下雨水汪汪,颳風就倒秧”。

    為此,黑龍江省總結部分地區自發開展農墾與農村互助生産的經驗,在全省範圍開展場縣共建,發揮黑龍江墾區在農機、科技和組織經營等方面的優勢,帶動地方轉變農業生産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地處黑龍江省北部的黑龍江墾區九三管理局自2001年起與嫩江縣開展合作共建。九三管理局場縣共建辦主任張樹平説,由於墾區設備先進,深松整地效果好,糧食單産大幅提高,農場先進的種植模式逐漸被農民認可。目前,嫩江縣應用農場模式化栽培技術的面積達230萬畝,帶動嫩江縣增糧3億斤、農民增收2.6億元。

    九三管理局與嫩江縣的“聯手”是黑龍江推進場縣共建的一個縮影。2008年以來,黑龍江墾區71個農場與省內59個市縣開展了以農機代耕、輻射供種為重點的場縣合作共建,有效提升了周邊農村的生産水平。今年,墾區為農村代耕、代播、代收總面積達4052萬畝,全省約三分之一的農戶納入了場縣共建體系。

    大機械深耕作業使土地重新恢復了活力,配套科技和先進栽培技術的組合應用,使糧食增産潛力充分發揮。經過生産實踐對比,即使在沒有農墾幫建的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了先進生産方式的好處,紛紛組建、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向科技要效益,向規模經營要效益。

    肇東市五里明鎮先鋒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鳳玉説:“先鋒村2008年前沒有合作社,當地玉米畝産也就一千三四百斤。2009年建立農機合作社,用大機械耕作,當年玉米畝産就達到2000斤。現在合作社已吸納社員897戶、2.5萬畝土地。除了合作社給的每畝350元的保底收入,農民既可在家給合作社種地掙‘工資’,也可以出去打工掙錢。”

    談起應用現代農業技術,黑龍江省安達市東平鎮農民張振峰露出了笑容。“自從採用膜下滴灌技術種玉米,畝産從原來1000斤增加到2000斤,每畝地多收入500多元。”安達市水務局局長安玉彬説,除了增産增收外,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有效推動了黑龍江省西部鹽鹼土質的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還有效改善了農村的生活條件,縮小了城鄉差距。九三管理局鶴山農場在嫩江縣雙山鎮建設雙吉住宅小區,讓農民住進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區,並打破部門和區域界限,實現了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資源共享。雙山鎮農民國彥江説:“我女兒去年轉學到了硬體條件更好的九三一小。農村的新農合在農場醫院也能用,看病非常方便。”

    黑龍江省農委負責人説,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三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去年超過了6000元,今年預計突破7000元。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的課題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1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年增幅約88%,今年全省城鄉收入差別比將縮小至2:1,低於全國約3:1的平均水平。

    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表示,當前全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路已經十分清晰,就是堅定不移地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積極推進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産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建設。

    “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抓好這‘八化’建設,就一定能夠推動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並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吉炳軒説。

 
 
 相關鏈結
· 黑龍江推進農機化建設 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89.8%
· "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造就黑龍江大糧倉
· “場縣共建”讓黑龍江4000多萬畝農田從中受益
· “天下糧倉”看龍江——黑龍江連續增産之路追蹤
· 黑龍江墾區2011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2165萬畝
· 黑龍江:十年間190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