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重彩抒寫農業新篇章
——中央財政支持保障“三農”一年間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 徐蕊、何雨欣)2011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可喜成就。在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不確定性很大的背景下,我國糧食産量“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農村民生改善和農村穩定和諧,創下了半個世紀以來的新紀錄。
這背後,是國家財政為“三農”發展保駕護航。今年國家財政繼續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預計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10408.6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為支持保障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首超萬億 多舉措調動農民和地方抓糧積極性
2011年,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生産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産實現連續8年增産。
為支持實施糧食穩定增産,中央財政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增加用於“三農”的投入。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三農”的實際投入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408.6億元,增長21.3%。用於糧食生産相關的投入達到4985億元,比2010年同口徑增加540.2億元。其中,用於保護種糧農民和主産區利益的投入達到2871億元,佔57.6%;用於支持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投入達到2114億元,佔42.4%。
為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2011年,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這“四項補貼”達1406億元。中央財政通過擴大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農機,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給種糧農民解除後顧之憂,我國通過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為農民吃下“定心丸”。同時,完善中央收儲制度和機制,適時充實國家儲備,確保糧、油、化肥等確保市場穩定。對農業保險保費予以補貼,中央財政撥付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54.1億元。
為了鼓勵地方抓糧積極性,中央財政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産量大縣獎勵規模,將撥付産糧油大縣獎勵資金提高至236億元;另一方面,全面取消主産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
確保水利投入穩定增長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
2011年是我國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以水利改革發展為主題,真金白銀的投入體現了國家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堅定決心。據統計,今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各類水利資金1814億元,增長20%,全國水利項目建設全面提速。
長期以來,我國水利基礎脆弱、欠賬多、全面吃緊問題突出。農田水利建設滯後成為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投入是關鍵。
2011年,中央財政在繼續支持水利樞紐、重點水源、重點堤防、南水北調工程、旱澇災害防禦體系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突出支持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新增40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使在建重點縣達到1250個,基本覆蓋産糧大縣和農業大縣。
為健全水利投入增長機制,財政部明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政策。截至目前,大部分省、區、市均制定出臺相關文件,明確了計提的具體標準。
確保水利投入穩定增長,必須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共辦水利。通過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加水利信貸投入,引導社會力量投入水利。
可喜的是,目前,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基本形成,財政性資金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明顯提高,中央、地方和全社會共同增加水利投入的局面初步呈現。為實現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著力改善農村民生 惠及更多百姓
民之生計,國之大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為解決農村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社會保障線脆弱等突出問題,2011年中央財政通過支持農村教育優先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農村醫療衛生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舉措,大幅增加對農村民生投入,推動一大批農村民生工程向前邁進。
——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840億元,全國約1.3億農村學生全部享受免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地區農村約12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資助。
——截至12月中旬,安排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697.1億元。緊急下撥3.5億元向中西部地區農村五保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2011年春節前安排57.3億元,為農村低保對象和五保供養對象發放一次性的生活補貼。
——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802億元,各級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安排農村醫療救助補助資金85億元。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283億元。
——安排農村公路建設投資403億元,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40億元。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明年將繼續增加“三農”投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切實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支持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