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應對複雜局面維護國家利益:2011年外交熱點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31日 20時18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2011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大事、難事、急事不斷。中國外交致力化解外部風險,服務國內發展,妥善應對變局,維護中國利益。

    如何界定和維護核心利益?

    什麼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應怎樣維護核心利益?

    9月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中國明確界定了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同時,白皮書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國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同各國各地區建立併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實現全人類共同利益,共享人類文明進步成果。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通過白皮書明確宣示有關核心利益的理念、政策,避免外界疑慮和曲解,表明堅定維護底線、清楚界定利益的立場。

    今年,中國也用行動踐行了這一立場:

    中國截至目前已先後同有關國家簽訂19個邊界條約、協定和22個勘界、聯檢議定書,劃定勘定約2萬公里的邊界線,徹底解決了與絕大多數鄰國間歷史遺留的陸地邊界問題。

    7月和9月,達賴竄訪美國、墨西哥並與兩國領導人會見,中方對此提出嚴正交涉,堅決反對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

    9月,美國通過總額高達58.52億美元對臺軍售計劃,中方第一時間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強烈抗議這一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損害中國和平統一大業和中美關係的行為。

    ……

    分析人士同時表示,對於核心利益的概念理解是動態的、彈性的。中國正經歷著高速發展,不同發展時期對於核心利益的訴求,事實上在不斷變化調整。

    中美之間的矛盾是否可控?

    從美國首次參與東亞峰會大談南海問題到中美經貿關係屢生齟齬,從奧巴馬會見達賴到美國宣佈對臺軍售……今年以來,中美在很多領域都發生了碰撞,不少人憂心:中美的分歧矛盾是否會滑向不可控的境地?

    冷靜觀察,作為世界上最重要、最複雜、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仍沿著既有軌道不斷向前,儘管時有曲折。

    今年被稱為中美建立新型關係的“元年”。1月,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與奧巴馬總統一致同意,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之際,兩國元首達成重要共識,無疑為中美未來關係發展奠定嶄新基礎。

    中美關係在之後的走勢也可圈可點。兩國建立了戰略安全對話、亞太事務磋商等新對話機制,同時進行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商貿聯委會會議、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等各層次交流。8月,美國副總統拜登首訪中國。

    中美關係總體仍“在軌”運行之時,競爭態勢也日益顯現。以今年備受關注的亞太地區為例,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大大增加對亞太地區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亞太共處成為考驗兩國能否總體和平共處的關鍵。”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袁鵬説。

    袁鵬認為,中美應拓展合作的領域,繼續加強對國內非理性因素的管理,不讓雜音蓋過兩國關係健康良好的主旋律,中美之間的矛盾就在可控範圍內。

    中國周邊形勢是“向好”還是“惡化”?

    年內,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步伐加快,中國周邊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到底如何判斷周邊形勢和中國的周邊外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陳向陽認為,儘管一些新情況導致周邊環境複雜化,但當今中國周邊環境總體向好的態勢並未改變,友好合作仍是周邊形勢的主流。

    一年來,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訪問周邊國家。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大湄公河次區域等多邊框架內積極參與周邊區域合作。中國還同有關各方就朝鮮半島、伊朗核問題以及阿富汗、緬甸等地區熱點問題保持密切溝通,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此外,中國已成為日本、韓國、俄羅斯等11個周邊國家以及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之所以急於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國亞太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做出的反應。美國“重返亞洲”的迫切心理恰恰反襯出中國周邊外交的成功。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堅定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秉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政策理念,得到周邊國家認同。專家認為,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大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智慧和耐心。局部問題不應影響對大局的判斷,而越是在困難時刻,越是需要展現外交的韌性。

    如何應對“南海升溫”?

    “南海爭議升溫並非由中國而起,”中國駐東盟大使佟曉玲説,“而是域內外勢力互相借重的結果。”

    針對南海“波瀾迭起”,中國外交妥善應對。中方既堅持通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來處理有關問題,又始終堅定不移地捍衛在南海的領土主權、海洋權益。“中國不僅展現了一貫的堅定立場,也體現了務實態度和靈活性,採取了一系列新舉動來應對。”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説。

    7月,中國和東盟國家就《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導方針達成一致,為啟動南海合作具體項目鋪平道路。這樣,在爭議全面和永久解決之前,中國將和東盟國家在南海開展海洋環保、打擊跨國犯罪等諸多各方都可接受的合作。

    11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東盟“10+1”峰會上提出“中方願同東盟國家積極推進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加強務實合作,並著手探討制訂‘南海行為準則’”,並提出“中方將設立30億人民幣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

    10月,中越簽署《關於指導解決中越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強調通過友好協商與談判解決爭議。

    今年,南海問題確實複雜了,但吳士存認為:“南海並未大亂;和平與穩定的總體態勢是好的;局勢是可控的。”

    對歐債危機中國如何援手?

    隨著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越來越多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應對危機首先是歐盟自己的事,他們有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後,中國才能考慮在哪些方面繼續給予支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李鋼説。

    中國沒有置身事外,也從沒袖手旁觀。今年,中歐互訪的級別和頻度都超過往年。中國領導人多次在多邊和雙邊層面與歐盟和歐洲國家領導人就形勢和對策深入探討,表達對歐盟的理解和支持。

    中歐經貿合作保持強勁增長。7月,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對華經貿合作還幫助歐洲企業克服危機負面影響,據歐洲商會調查,70%的歐洲在華企業表示從中國經濟增長中獲益。

    中國還是歐洲金融市場負責任的長期投資者。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派出30多個採購團赴歐,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購買歐洲部分國家國債……以此支持歐洲國家增加就業和恢復經濟增長。

    “中國對歐洲最重要的幫助就是自身經濟的穩定健康快速增長,這不僅會恢復信心,帶動歐洲就業和經濟增長,也將穩定世界經濟。”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説。

    中國領事保護工作僅是“救火”應急嗎?

    地震重創的新西蘭基督城,戰火延燒的利比亞,地震、海嘯、核泄漏籠罩的日本福島……今年中國外交領事保護大事頻出。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中心研究員周慶安用“不得不走上被調快的‘跑步機’”來描述全年領保工作。

    利比亞撤出中國公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海陸空總動員”,幾十個中國駐外使領館聯動,近千名外交官參與,確保35860名中國公民撤出戰火紛飛的利比亞。

    “應民眾之所急”是領保工作的首要和關鍵,背後強有力的支撐是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依靠的是有效運作的應急體制。

    但隨著中國同國際聯絡的日益緊密,領保案件數量近年驟增,領保工作面臨新挑戰、愈發常態化。中國出境人員去年已突破6000萬人次,今年迄今已處理各類案件約3萬起。對於中國駐外使領館中的600多名領保工作人員來講,這意味著,每名我駐外領事官員一年要面向約10萬人提供可能需要的領事保護,而這一比例在美國是1:5000,日本大約是1:12000。

    在今年,中國領保工作常態化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1月,外交部正式開通中國領事服務網,為出境中國公民和機構提供“一站式”海外安全信息和領事服務,以加強預防性領事保護。

    並非國際外交場合上“縱橫捭闔”的主角,卻實實在在和民眾打交道,今年的中國領保工作再次彰顯了“外交為民”風範。(記者錢彤、熊爭艷、徐松、郝亞琳、廖雷、孫奕、劉華)

 
 
 相關鏈結
· 2011年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訪外交部長楊潔篪
· 樂玉成:國際形勢風雲激蕩 中國外交乘風破浪
· 中外專家在北京共議中國外交轉型及學科建設
· "中國外交2010"畫冊首髮式暨藍廳音樂會在京舉行
· 中國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代表團訪阿開展政策宣示
· 外交部部長接受專訪談201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