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 當新年鐘聲敲響,全國各地群眾載歌載舞、互致祝福,城市鄉村一片歡騰。
倒計時、迎日出,新年祈福爭搶“頭彩”
“六、五、四、三、二、一!”隨著現場中外遊客和大學生齊聲倒數,古老而莊嚴的北京天壇的圜丘上,虛擬“天時鐘”的LED秒針跳躍著指向2012年零時零分零秒,承載著人們新年期盼的365盞紅色祈願燈騰空而起……2011年最後一天的夜晚,3500多名中外遊客聚集在北京天壇祈年殿下,等待發出新年倒計時的呼喊。
“新年來了!”人群中不斷傳來歡呼聲,寒冷的夜空也因為人們的熱情變得溫暖。幾個外國遊客相互擊掌,歡喜之情洋溢在臉上。“新年好!”大學生們跳著、喊著,相互擁抱著,用手機拍下這一跨年時刻。面對嶄新的一年,觀眾們相互擁抱、祝福,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1月1日早上7時30分,比氣象日出時間“遲到”了19分鐘,2012年第一縷陽光透過海邊的薄霧,照在山東日照萬平口海濱演藝廣場老人們的身上。
74歲的日照老人相振慧和其他49位六旬老人身著白色太極功夫袍、手持紅扇,站在萬平口海濱演藝廣場,舒展身體,揮拳舞扇,打出了一套鏗鏘有力的“太極功夫扇”。相振慧説,霧氣中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很美,新的一年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們過得更有“滋味”。據日照市旅遊局局長王立新介紹,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是“世界五大太陽崇拜起源地”之一,也被稱作“太陽城”,崇拜太陽的習俗歷史悠久,萬人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有助於發揚日照的“太陽文化”。
元旦臘八喜相逢,市民農民享受傳統節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57歲的山東濟南西部農民李鳳一邊説唱著這首童謠,一邊把前一天晚上就準備好的食材一一給記者展示。2012年元旦恰好也是臘八節,這天記者來到濟南西部的一個農村,體驗了一位農家婦女熬製臘八粥的全過程。李鳳説,山東有些農村地區把“臘八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倒不是説這粥真的有五種味道,而是説喝‘臘八粥’能讓人珍惜過上好日子的不易,多想想貧苦日子裏喝別人施捨粥時心中的‘酸甜苦辣鹹’。”
由於今年元旦恰逢“臘八節”,為了讓廣大市民感受傳統過節味,長春文廟推出系列傳統文化活動。走狀元橋、拜孔子像,元旦當日舉行的傳統拜孔祈福儀式,表達了對人們新年的美好期盼。
1月1日一大早,外面的天還是一片漆黑,為“討個新年好彩頭”,家住吉林省長春市郊的李鳳蘭已早早起床,趕兩趟公交車前往長春文廟,參加“元旦紅蛋送祝福”活動。和李大娘一樣,當日,許多長春市民冒著嚴寒來到文廟,共慶佳節。
除了為市民獻上“納福大禮”,長春文廟還為市民準備了“文化大禮”。以往每週一期的免費“國學大講堂”,在元旦期間額外加課,並免費發放傳統文化書籍。拿到“紅蛋”“福”字、聽了國學講座的李鳳蘭格外高興:“今年的元旦過得太有意義了,不僅得了祝福,還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展望2012年,李鳳蘭希望在外工作的孩子一切順利,還希望自己和老伴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群眾憧憬未來,期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在“中國煙花之鄉”長沙,一場主題為“白蛇傳説”的音樂焰火讓跨年的喜慶氛圍格外濃厚。數萬長沙市民冒著嚴寒自發匯集到湘江之畔、橘子洲頭、岳麓山上,共同觀賞用音樂和焰火演繹的許仙和白素貞的浪漫愛情故事。“出山”、“相遇”、“驚變”、“祭塔”4個篇章依次上演,人們伴著絢麗的焰火、優美的音樂和動人的故事祈福新年、憧憬未來。
對於黑龍江省鐵力市雙豐鎮雙河村的村民來説,這個新年因為有村裏的一對新人結婚,又多了一份喜氣。一大早,54歲的王淑梅就開始忙活起來,貼喜字、送親、發喜糖……王淑梅説,馬上到春節,村裏的“春晚”也正在籌備。沒有華麗的舞臺,大家就在廣場用雪堆一個,唱歌、跳舞、演小品、説三句半,要把這一年生活中的變化唱出來、説出來。“演完節目再熱熱鬧鬧地扭個大秧歌。這兩天都找我報節目呢!”
1日的拉薩,湛藍的天空點綴著片片雲彩,猶如吉祥的哈達縈繞天際。一大早,八廓街上早已人山人海,人們微笑著互道“扎西德勒”,虔誠的信教群眾手持念珠和轉經筒,繞著大昭寺轉經。郵局裏前來郵寄信件和明信片的人也不少。畢業于石家莊郵電大學的小陳剛來拉薩工作不久,今天一下買了30多張明信片。他手握印有布達拉宮照片的明信片告訴記者:“元旦來寄明信片,就是為了能蓋上今天的郵戳,我要給家人、老師和朋友送去一份特殊的禮物,讓他們透過明信片了解到西藏的美。”
12月31日晚,由深圳交響樂團演奏的2012年深圳新年音樂會在深圳音樂廳舉行。國際知名鋼琴家郎朗和年僅11歲的小歌唱家劉珅應邀在一年一度的跨歲迎新音樂會作了精彩演出。郎朗壓軸演奏了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把新年音樂會推向高潮。“感謝2011年,這是一個好年份,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民的文化權利得到越來越多的保障。希望明年深圳的文化事業能亮點頻出,老百姓欣賞到更多高水平的演出。”深圳市民陳虹説。(參與報道:劉大江、劉良恒、李江濤、孫偉麗、魏聖曜、潘林青、常亦殊、劉景洋、許萬虎、楊容滔、陳寂、石慶偉、王蔚、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