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5日專電(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吳雨、王培偉)也許,將“中國金融業過去5年”放置於歷史的長軸中去觀察,才更能體味它的獨特意義--
這是中國金融業全部兌現入世開放承諾、與外國金融機構同臺競技的首個5年,而更為之銘記的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中國金融業櫛風沐雨,卓然而立。
這是攻堅克難、力促經濟的5年--應對金融危機驚濤駭浪,助推經濟實現歷史跨越,成為中國金融調控最為波瀾壯闊的重頭戲
2010年中國GDP歷史性升至全球第二位,這成為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實現逆勢增長最有力的一個注腳。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中國經濟過去5年以約10%的速度增長背後,是金融調控任務最為艱巨、最為繁忙的5年:2007年呈現經濟過熱、2008年通脹形勢剛好轉又突遇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通貨緊縮隱憂顯現、2010年通脹隱憂抬頭、2011年穩定物價成調控首要任務……
面對極端複雜多變局面,中國金融調控經受了空前的檢驗:
--貨幣政策從“穩健”到“從緊”,從“從緊”到“適度寬鬆”,又從“適度寬鬆”回歸“穩健”,16次基準利率調整、32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貨幣政策工具得到空前運用;
--中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沉著應對複雜挑戰,各項措施不斷出臺,抗風險能力得以不斷提升;
……
“過去5年,金融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調控的手段和方式也不斷走向成熟。”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幾次關鍵節點的果斷調整都取得顯著成效,對保持中國經濟平穩發揮了重要作用。
直到今天,人們對當初金融危機襲來的一幕仍記憶猶新:以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為標誌,金融危機巨浪席捲全球,中國經濟險象環生,當年11月份進出口各項指標自2000年以來首次同時出現負增長。
面對經濟增速快速下滑局面,中國政府果斷決策、力挽狂瀾,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4萬億“一攬子計劃”及時出臺。
金融調控作為政策先行者,從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短短四個月時間,中國人民銀行就先後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下調基準利率,政策密度歷史罕見。
經濟數據顯示,在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向好。而進入2011年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面對上升的通脹壓力,金融調控由當初主要靠政策刺激逐步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銀行業通過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加注重支持實體經濟,加大向民生領域傾斜。
“調控成果來之不易,我們獲得了極為難得的經驗。”中國人民大學財經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成功應對金融危機衝擊也因此成為過去5年中國金融調控表現優異的重頭戲之一。
這是穩健發展、不斷壯大的5年--總體實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金融業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2011年7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發佈的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吸引了無數新聞記者和金融界人士的目光。
這一天,來自中國、曾擔任過“中國銀行副行長”的朱民正式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這是繼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之後,中國又一位出任世界頂級金融機構的高管。
事實上,隨著中國金融實力的壯大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傾聽來自中國聲音,在今天的世界金融舞臺上已不可或缺,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高管在國際上一展風采。
儘管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但中國金融業發展卻實現“逆風飛揚”。2011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2011年“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中,我國共有101家銀行入選。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均名列前十。
日前,中國銀行業協會評出2011年中國銀行業十件大事,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總資産超百萬億”名列第一。從2007年9月剛剛超過50萬億元到2011年11月達到107.9745萬億元,中國銀行業機構資産總額在5年間實現了翻倍增長。
“可以這樣説,中國銀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説。
不僅是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也在過去5年取得不俗成就:
--證券經營機構穩健運營,股市規模穩步擴大,更為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國證券、基金和期貨公司並沒有出現大的風險。從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近5年間,境內上市公司(A、B股)從1445家增至2304家,證券投資基金從310只增至872只。
--中國保險業資産規模繼續擴大,保費收入大幅增長,經營體系更加健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整體充足。到2010年底,行業年保費收入已經達到1.45萬億元,行業總資産超過5萬億元,總保費規模躍居世界第六,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保險市場。
成績斐然,更從一個側面折射金融業發展的艱難不易: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銀行業面臨房地産市場不確定性增多,債務風險加劇等挑戰;證券期貨行業也警惕來自國際市場的衝擊;保險行業面臨著業務結構調整、防範投資風險等諸多任務……
穩健發展、防範風險,成為這五年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所遵循的原則底線。以銀行業為例,2007年以來,銀行業提高了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水平保持穩定。到2011年11月,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12.3%,主要商業銀行不良率降為0.95%。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充分證明:金融不穩,地動山搖。“在這場金融風暴中,中國金融體系處於整體相對安全的狀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説。
這是銳意改革、創新進取的5年--激發金融業發展動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努力把金融改革推向新的階段
2011年底,兩則關於人民幣改革動向的消息引發了不少金融人士關注:
--11月2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佈,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增加澳大利亞元對人民幣和加拿大元對人民幣交易。
--1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表示將支持發展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交易市場。
市場人士旋即解讀:人民幣國際化的改革步伐又提速了。
過去5年,雖然經受金融危機衝擊,但中國金融業改革卻在挑戰中抓住難得契機,趁勢而上,使金融業實力不斷提升,影響力顯著增強。
上述提及的人民幣國際化改革,正是其中精彩一筆:從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開啟到2011年在全國推開,這一過程中人民幣已日益受到相關貿易國家青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不斷增加。
從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到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個案試點穩步進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光大銀行上市到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通過A+H配股;從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穩步實施到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推進改革;從創業板靚麗登場到股指期貨順利推出……5年來,中國金融業各項改革在縱深推進。
改革創新,始終是促進金融業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也是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
縱觀全球,總結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深入推進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系已成為各國共識。2010年,美歐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出臺金融改革方案,以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為目標,促進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的協調統一,這折射出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發展的主流取向。
未雨綢繆,不容懈怠。中國金融業在金融危機中雖然表現突出,但依然面臨中小企業融資難、房地産泡沫釋放、地方融資平臺還債壓力大、跨境投資風險等諸多矛盾和隱患。
不少專家表示,中國要實現金融強國,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應認真總結應對金融危機的寶貴經驗,不失時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抓重點、出實招,及時啟動關鍵環節的改革,力促金融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應清醒地把握金融危機所引起的世界經濟金融格局變化的趨勢,並立足於當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現實,尋求後危機時期金融業改革推進的新路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