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記者 劉詩平、劉琳)融資難是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關鍵瓶頸。破解這一難題,需要科技與金融更有效的結合。中國銀行業科技專家選聘系統5日上線運行,是銀行業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的最新舉措。
制約銀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在高科技企業集聚的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引人注目。截至2011年底,中關村分行累計為2000戶示範區高科技、高成長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超過500億元。
然而,中關村分行行長王喆有時頗感煩惱:在信貸調查和評審中,對企業技術發展、知識産權、技術成果轉化等評估把握能力不足,成為銀行面對的現實難題。
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傳統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有很大不同:科技型企業處於技術開發和産業發展的前沿,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以“輕資産”為主,無形資産佔比高;具有良好的成長性,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經營風險。
“正是由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這些典型特點,它的發展給傳統銀行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對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王喆説。
面對各種新興産業發展中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何在眾多的科技成果中,判斷其科技含量、成果轉化、市場潛力,成為銀行服務中小科技企業的主要困難,對信貸風險的識別形成巨大挑戰。
現階段,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仍然主要是評估其財務狀況、技術團隊、企業等級認證等傳統模式,並結合相應的擔保物進行風險防控,而對於企業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成果轉化和技術發展等評估,成為銀行面對的現實難題。
“我們只能是針對特定的貸款評審需求,發動員工或請總行支持,隨機地、發散地尋找合適的專家,由於缺乏特定的服務市場,專家尋找難、合作模式鬆散,也很難規範管理,執行效率通常也比較低。”王喆説。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郭田勇認為,銀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需要建立一套有別於一般中小企業的風險評估系統。其中,科技專家參與信貸評審中的技術評審,不失為化解銀行與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式。
業內人士指出,由政府或行業組織建立一個完善的科技專家公共服務平臺,將有助於銀行更好地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
銀行業積極探索與科技“聯姻”
2011年10月,銀監會、科技部等八部委頒布的《關於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強調:科技創新和産業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時也為金融體系健康發展拓展了空間。
“科技創新,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也同樣離不開科技專家的支持。”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説。
為助推銀行業借助科技專家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國銀行業協會開始了打造“科技專家選聘系統”這一平臺的努力。
“系統建設前期,我們與科技部代表共同組建了聯合調研組,深入銀行業務一線調研,組織方案論證,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構建起完善的科技專家推薦體系。”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説,“科技專家選聘系統”通過科技部、銀監會對專家進行逐層審核篩選,集中了一批全國性的、覆蓋寬泛專業領域的、懂技術懂市場的科技專家。
目前,第一批入庫專家為2315人,涉及電子信息、新能源及節能、航空航天等八大技術領域,光發射與接收技術、基因工程藥物、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應用技術等193個研究方向。
楊再平説,系統以科技創新技術審核、技術成果轉化、科技型專利實用價值諮詢等為切入點,在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貸款審批出現科技困難時,提供強大的專業指導和技術諮詢。
王華慶表示,通過科技部對國家、地方科技專家資源的整合,借助中國銀行業協會開發的科技專家選聘系統,將更好地實現科技專家與金融服務的對接,適應和滿足銀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評定的專業諮詢服務的需要。
加快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
科技部副部長王偉中表示,中國銀行業協會開發的“科技專家選聘系統”進行了兩三年時間,正式啟動非常有意義。建好這個系統,可以為更多的金融機構服務,可以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王喆希望,在系統穩定運行後,能進一步優化服務,推出更多、更好的專家服務,並將專家資源整合設立常設專家組,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評估團隊,定期發佈行業技術動態評估報告,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為銀行、同時也為專家提供更豐富的服務項目。
“我們有非常大的專家庫,涉及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王偉中表示,科技部將更緊密地與銀監會配合,與中國銀行業協會合作,共同把科技專家選聘和應用工作做好。
王華慶表示,希望銀行業協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貼近一線需求,加快完善配套工作機制,更好地為銀行提供科技諮詢服務。
“希望銀行高度重視這一系統,共同完善這一系統,積極利用這一系統,並以此為契機,借助科技專家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主動與科技聯姻,共同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王華慶説。
楊再平表示,將根據系統運行情況,及時收集使用意見,適時啟動系統二期的建設,努力推動系統向專業化、系統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實現高效的科技專家諮詢服務,促進銀行業在科技創新大環境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