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記者同群眾一起過年:走進廣闊天地 感受新年歡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23日 07時14分   來源:新華社

走進廣闊天地 感受新年歡樂
——新華社記者深入基層同群眾一起過年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1月22日是農曆除夕。在這天,新華社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煤礦,走進群眾家裏,同當地群眾一起歡度新年到來,報道各地群眾歡度節日的歡樂景象。

    記者吳雨在寧夏平羅縣報道:鼓點鏗鏘、腳步整齊,記者除夕一早來到寧夏平羅縣陶樂幸福園,看到一群身著艷麗服裝的老年人在扭秧歌。隊伍前面一名反串的“老太婆”表情滑稽,逗得人們不時哈哈大笑。

    記者隨即同這位老人聊起來。“老太婆”叫董克,今年66歲。他告訴記者,自己膝下無兒無女,2011年10月從彭陽縣中心敬老院遷入陶樂幸福園。“這裡飯菜美味可口,樓園環境優美。平時我喜歡讀書看報,有時候也看他們扭扭秧歌。現在我每天開心生活,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目前,陶樂幸福園居住著來自寧夏生存困難地區的海原縣、彭陽縣、原州區等8個縣區的230多位有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新的養老院裏,他們平日裏下棋、聊天、扭秧歌、打羽毛球,過年、過節還發揮特長,表演文藝娛樂節目。有老人寫得一手好字,有老人會即興編快板,還有老人“花兒”唱得有滋有味……老人們説,當地政府還將利用隔壁陶樂中心衛生院資源,建一個老年護理院,為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務。

    據介紹,目前平羅縣陶樂鎮正在創建天河灣老年産業園,力爭10年的建設,將把天河灣老年産業園建成集養老、康復醫療、休閒旅遊、娛樂老年人用品研發等於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基地。這也是寧夏以慈善事業助推經濟發展,在黃河兩岸打造“黃河善谷”慈善盆地的重要舉措。

    記者張藝、徐海濤在安徽淮南市報道:除夕臨近,記者來到淮南礦業集團張集煤礦,在帶班隊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入井口,穿上工作服、戴上礦燈,和工人一起乘上升降梯,不到兩分鐘就進入位於地下600米的張集煤礦北區礦井。

    井上,是零攝氏度左右的隆冬時節;井下,是三十攝氏度左右的“桑拿天”。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疾步行走,記者來到了採煤工作面,二十幾名全副武裝的工人正在進行採煤作業,工人們佩戴的防塵口罩表面已經聚集了厚厚一層浮塵。煤灰、煤渣不時迷住記者的眼睛,鑽進脖子裏。在潮濕悶熱的空間裏,黑色的煤灰隨著汗水在臉上流淌,巨大的機器轟鳴聲讓人很難聽清對方的聲音,記者採訪著,沒過多久就已經聲音嘶啞了。

    34歲的綜合機械化採煤二隊隊長徐仁海已經連續8個春節都在礦上度過,雖然他是家裏唯一的兒子,回家的路程也只有兩三個小時,但今年春節他依然選擇堅守一線;46歲的電氣檢修工汪文進除夕當天,則帶著4個電氣檢修工在井下進行設備檢修和維護。他説,電氣檢修保障著設備的正常運轉和一線採煤工人的安全,越是節日期間越馬虎不得。

    升井後,記者已是大汗淋漓,臉上、手上煤跡斑斑。農曆新年臨近,礦區一切生産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轟隆隆的運煤聲中,記者體會到了特殊的年味……

    記者楊進欣在山東膠州市報道:除夕這天,記者來到膠州市膠萊鎮中王朱村老黨員侯方武家拜訪,侯家門上已經貼好了春聯和窗花,堂屋裏擺著雞鴨魚肉各種年貨,進屋發現膠萊鎮鎮長劉強、組織委員張坤德、宣傳委員倪穎、村支書侯方安等正在一起包餃子。

    記者同大家一起包餃子、聊家常。“侯大叔還種地嗎?平時也出去打工?”“我過年就60歲,身材還硬朗,現在種了一畝八分地,種地也不交錢了,國家還給補貼。”這時候侯大嬸插話説,“我有病躺在床上十多年了,一直都靠老伴給照顧,可把他拖累苦了。”記者又問,平時大嬸吃藥打針什麼的花錢不少吧?新農合有沒有減輕點負擔?侯大叔説,新農合還真不賴,現在去醫院打針吃藥什麼的都能報銷一大部分,“負擔確實減輕了不少。”

    談到以後的養老問題,侯大叔説:“去年我和老伴參加了城鄉養老保險,滿60歲就能每月領好幾百的養老金了。養老保險解決了我們農民養老的大問題,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鎮長劉強接過話頭,“這幾年從中央到鄉鎮都很重視民生,春節前鎮裏拿出50萬元走訪了一些孤寡老人以及殘障人士。像侯大嬸這樣無法享受低保而確實需要幫助的,鎮裏今後肯定會加大幫扶力度。”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這幾年農村的新變化。記者注意到,國家的每一項惠民政策都能在侯方武家裏得到體現。這時電視里正播放著《好日子》,的確,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記者趙葉蘋在海南三亞報道:1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最熱鬧的崖城鎮瓜菜購銷市場,和瓜菜收購商們共度了一個別樣的除夕。

    上午11時許,崖城鎮的兩條街道已經被拉豆角的拖拉車、三輪車圍得水泄不通,交通協管員不得不封住半邊馬路,保障交易秩序。來自安徽的收購商童乃明説,他已經六年沒有和家人一起過大年了,“我每年要在海南待六個月,就是要把這裡新鮮的蔬菜運到內地。”

    接近中午12時,童乃明已經買到17噸豆角,夠裝1200個泡沫箱,下午1時30分整裝待發的17噸豆角即將發車,他囑咐司機吃完晚飯再過海,一路小心慢行。這車豆角預計將在大年初三運到合肥市場。

    記者謝良在江西樟樹市報道:除夕這天9點,記者來到樟樹市鹿江街道邊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看到這裡的老人正忙著挂燈籠、貼春聯,79歲的丁輝庭老人説,這是今天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剛搬進服務中心的老人熊根兒嚷嚷著説:“我沒有為中心挂過燈籠,我來挂。”説著就一把從工作人員手裏“搶”過燈籠。看到火紅的燈籠挂起來,鮮紅的春聯貼起來。老人們高興説,咱們這個家年味十足。

    記者在服務中心活動室看到,幾張活動桌早已拼在一起鋪上了鮮紅桌布,上面整整齊齊擺放上了水果、瓜子、糕點等物品,還有邊街社區為老人準備的禮包——凍米糖、燈芯糕、蘋果、紅梅球等。服務中心主任朱艷萍説,這些都是老人愛吃的東西。

    儘管因為大雪取消了戶外活動,但下午開場的老人、家屬及義工座談會氣氛高漲。在座談會上,老人們還高興地唱起來,你一首《牡丹》,我一首《北京的金山上》,演唱的老人仿佛回到青春年少,神采飛揚,聽者則跟著節拍鼓起掌,興致盎然。

    記者王學濤在山西左權縣報道:戴上安全帽、帶著瓦檢儀、自救器,記者走進了位於山西左權縣的山西汾西瑞泰井礦正珠煤業礦井。

    步行了一個小時,記者來到了距離井口1200多米深處的綜合機械化採煤區。46名工人已在這裡工作了4個多小時。27歲家住河北石家莊的賈勝強説,他也有3年沒有回家過年了。3年前作業的機器都需要人工來扛,現在全是機械化生産,月工資也由1500元漲到了8000元。“新年了,我要繼續保持龍馬精神,好好工作,攢錢娶媳婦。”賈勝強説,“跟井下兄弟一起過年也像親人一樣,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熱鬧。”

    接近晌午,煤礦領導用保溫瓶從地面上送來了午餐,有羊肉胡蘿蔔餃子和雞肉。礦工們放下手中的活計,大家邊吃邊回望這些年來礦上的變化,氣氛十分活躍。

    正在工作的吳永華告訴記者,他參加工作已經6年了,這是他連續4年春節加班。他説自從煤炭進行資源整合後,幹得一年比一年舒心、安心、有幹勁兒。“以前給一個個體老闆打工,一天40元的收入。自從2009年煤炭資源整合後,工資翻了3倍,加上獎金後一個月能拿六七千元。井下路也變平整了,班班都有領導跟著礦工下井,家裏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擔驚受怕了。”吳永華説。

    記者崔潁在安徽合肥報道:臘月二十九一大早,記者來到合肥市大型菜市場——飛虹市場,看到這裡肉蛋魚菜等齊全,市場裏討價還價聲仍不絕於耳。記者上前問了一些菜價,較之前一天,價格普遍降了下來,葉菜類降了2元錢左右,魚也降了一兩元。

    接著,記者又到不遠處的永輝超市,覺得這裡菜品更加豐富,買年貨的人比菜市場要多很多。一對挑揀青菜的中年夫婦對記者説,超市裏菜價比菜市場便宜許多。政府搞“菜籃子”、家超對接非常好,這半年菜價、肉價確實穩定了下來。

    記者黃冠在河南省襄城縣報道:1月22日,襄城縣剛下過零星小雪,早晨的空氣格外清新。記者同政府工作人員一起出了襄城縣城,帶著70件棉大衣,直奔茨溝鄉敬老院。

    茨溝鄉敬老院裏有69名“五保老人”,他們每人獲贈一件棉大衣。記者幫一位老人穿上棉大衣後,來到黃現民、李國賓老人的宿舍。黃現民老人對記者説:“這裡有暖氣,比住家裏得勁兒。”李國賓老人患高血壓,需每天吃藥。“每月拿藥得花二三十塊錢。敬老院每月發40元零花錢,如果不夠再向親屬要,現在我手裏有錢。”李國賓説。

    記者來到敬老院的廚房、餐廳,看到廚房裏擺著六大箱速凍餃子,冰櫃裏冷凍著二百多斤豬肉,還有一些大白菜堆放在廚房的一角。

    茨溝鄉黨委書記盛亞濤介紹,全鄉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有69名,其他的都是分散供養。2011年,上級財政向茨溝鄉敬老院撥付財政經費26.84萬元,鄉財政補貼1.8萬元,老人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多了。

    記者劉陽在陜西渭南報道:在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黃土高原上,龍年春節的熱鬧氣息格外濃烈。大年二十九一大早,記者來到具有7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村——韓城市西莊鎮黨家村。這個民俗村裏,記者切身感受到關中特色年俗。

    記者在村民黨更德家看到,家家戶戶的“獻爺饃”清晨已經擺上案頭,晚輩們依次進入堂屋祭拜祖先。祭拜儀式結束,記者和黨家小兒子一起熬好糨糊,貼好請民間書法家為他們家書寫的“總結性”春聯。之後黨家長輩作新年寄語,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晚輩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在村裏,記者還感受到蒸饃這個關中特色年俗。記者看到,各家的大姑娘、小媳婦三五相約,相互幫忙,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起面、發面、揉面、捏花色……一袋袋麵粉在一雙雙靈巧的手中不斷地變化,直到昇華為富有多項祝福意味的“春節符號”。

    家住黨家村、在西安讀大學的黨明説,提著花饃給長輩拜年已經成為他抹擦不掉的習慣。舉目四望,炊煙從家家戶戶升起,一縷縷炊煙穿透清晨的薄霧縈繞在村莊上空,一陣陣饃香伴隨著濃厚的“年味”沁人心脾。

    記者陳晨、陳煒偉、劉瀟在陜西安康報道:除夕一大早,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七堰移民安置新區裏,一棟棟錯落有致的二層小樓前,村民們開始張燈結綵,貼春聯、貼年畫,大紅燈籠挂在了家家戶戶門前,不時有孩子們在廣場上追逐嬉鬧,一派濃郁的節日氣氛。

    2010年7月,陜西安康遭遇特大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全市因災倒塌民房12萬多間。這場災難之後,陜西省啟動了我國最大的移民工程,陜南秦巴山區將移民搬遷240萬名群眾,劉家水一家便是其中的一戶。

    我們走進了劉家水家,“給你們拜年了!”“歡迎歡迎,快進屋坐坐。”62歲的劉家水拉著12歲的孫子,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記者一邊拱手祝福,一邊端詳起了他的新家:潔白的墻面,锃亮的地板,衛生間裏也安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都是黨的政策好,去年這個時候,我哪會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劉家水樂呵呵地説。

    老劉領著我們來到二層佈置一新的客廳,拍拍新購置的轉角沙發讓座,一個勁兒地往記者手裏塞水果,面前的液晶電視里正在播放著精彩的節目,“今晚的春節晚會,我們可要好好看個清楚!”而去年年關,他們一家人還蝸居在鄰居家一間臨時的土坯房裏。

    前兩天,在廣州和安康打工的兩個兒子陸續回到了家裏,置辦了許多新的年貨,一家人也將在新居中辭舊迎新。劉家水説,因為是倒房戶,政府給自己家補了2.7萬元,還提供了3萬元的無息貸款,加上兒子兒媳在外打工攢的幾萬塊錢,得以搬進新居。

    在因為地質災害失去7位親人的林曉明和李發蘭家,一家三口拉著我們圍坐在電爐子前烤火,窗外不時傳來陣陣鞭炮聲。儘管想起因泥石流遇難的兒子,李發蘭眼睛還一陣陣泛紅,但説起現在的生活,她嘴角還是露出了一絲笑容。“女兒學習很爭氣,黨和政府也關心我們,希望家裏農家樂的生意可以越來越好。”

    除夕當天,在社區裏走家串戶,記者時時感受到村民在新居內喜迎新年的喜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相關鏈結
· 外國友人感受中國新年
· 龍獅歡舞迎新年
· 北京主要蔬菜價格有所回落 精品蔬菜保證不斷供
· 感受震中小鎮的溫情——新華社記者除夕訪映秀
· 北京第二十九屆龍潭春節文化廟會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