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月29日電(記者 周甲祿、皮曙初)“我們的年都是在大棚裏過的。”正月初六一大早,湖北省陽新縣新國鎮寶塔村的明庭旺就在大棚裏組織泥蒿採摘。節日期間,老明每天都要組織10噸左右的泥蒿發往各地,搶佔節日市場。
明庭旺和寶塔村另外80多戶都是扶貧搬遷移民,從陽新縣山區、庫區搬到這裡,在各種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短短幾年時間裏,開墾荒湖地,種植萬畝泥蒿,如今不僅告別了土坯房,家家住上了小洋樓,有的還買了小汽車。
扶貧形成“大合唱” 每年減貧40萬人
在過去幾年裏,湖北省以政府專項扶貧為主導,整合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強農惠農資金投入以及各種社會資源,構建“1+X”大扶貧格局,使扶貧開發從“一龍獨治”變成“九龍齊治”,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攻堅“大合唱”。“十一五”以來,每年減貧40萬人。
過去8年時間裏,位於大別山腹地的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700元增加到7138元。昔日裏“山高石頭多,出門便爬坡”的百丈河村,如今呈現眼前的則是一派如詩如畫的新農村圖景:屋後倚青山,門前繞綠水,家家戶戶新樓房。
百丈河村黨支部書記、全國人大代表王金初告訴記者,2003年,英山縣整合扶貧專項資金、以工代賑資金40萬元,投向這個偏遠高寒的貧困山村,當年就修起三座橋、四公里水泥路、五公里盤山機耕路,發展100畝茶園。
“扶貧資金就像釀酒的‘酵母’,成為百丈河村脫貧致富的引子,各種資金,像發改局、財政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門的資金,都捆綁在一起使用,很快解決了制約我們發展的通電、通水、通路、通訊等瓶頸問題。”
整合八方資源 放大資金效益
近年來,國家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和老、少、邊、貧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力度,轉移支付到貧困地區的資金量巨大。為適應新時期貧困地區發展形勢和扶貧開發態勢變化,湖北省轉變各部門職能定位,以扶貧部門牽頭,整合各行業和社會扶貧資金和力量,以政府專項扶貧資金為導向,捆綁使用以工代賑、農田整理、水利建設、産業開發、村莊整治等各種涉農資金,以及各項社會資金,對重點貧困村、重點貧困縣實施集中攻關、各個突破,形成“1+X”的“大扶貧”格局。
春節前夕,記者在湖北英山、羅田、陽新等重點扶貧開發縣調查了解到,“十一五”以來,這些重點貧困縣每年都要重點推進10個重點村的發展,整合投入的資金少則六七十萬元,多則數百萬元。
據省扶貧辦介紹,全省29個重點扶貧開發縣1500個貧困村,在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億元的基礎上,通過整村推進這一平臺,各地共整合其他各類資金21.18億元,扶貧資金放大效應達5倍以上。這些村的平均投入強度達到175萬元。
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了集中連片開發。在羅田縣鳳山鎮記者看到,一個跨3個行政村、連片面積達3000多畝的金銀花種植基地已經初具規模,在3200萬元整合資金的“集團作戰”下,過去的荒山,如今開闢成金銀花種植基地,基地裏路網清晰,溝渠通暢。
實施集中攻堅,定向連片突破
湖北省扶貧辦主任楊朝中説,扶貧開發要瞄準貧困程度比較深、相對連片的特困地區,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實施集中攻堅、“定向突破”。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繼作出重大決策,啟動實施貧困山區脫貧奔小康試點縣、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湖北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等建設,試點試驗區覆蓋了湖北省83%的扶貧開發重點縣,為“大扶貧”格局探出一條“大片區”開發的新路徑。
2009年初,湖北省在全省29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中,選擇7個開展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工作,7名省委常委分別帶領125個部門單位,聯縣挂點,合力幫扶。
截至目前,7縣市共實施重大項目494個,投入資金254億元,定點幫扶聲勢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顯,前所未有。2011年7個試點縣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超過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
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革命老區,為加強革命老區扶貧開發,湖北省2011年率先啟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對這裡的紅色資源、綠色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集中開發。紅安縣七里坪是著名老區鄉鎮,以七里坪為中心,周邊36個村為示範試點地區,已整合投入2.16億元,實施項目158個,扶持特色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力資源開發等,形成良好的發展勢頭。
此外,湖北省還啟動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對秦巴山區出臺34條扶持政策,推進竹(山)房(縣)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建設,支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丹江口庫區發展,加大對幕阜山庫區扶持力度,實行扶貧開發與庫區移民相結合。一個以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幕阜山區4大片區為主戰場的深度扶貧攻堅格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