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走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05日 21時15分   來源:新華社

喜看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走筆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記者周瑋)廣場上“迎年鼓”喜慶歡快,展廳裏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色生香”——元宵節前的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格外熱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5日下午在這裡開幕。

    展覽基本囊括中國制陶、刺繡、玉雕、紡織、制茶、剪紙、中醫等領域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技藝項目,展出的珍貴實物近2000件,現場還有160余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示精湛技藝。

    這個蘊含濃濃生活情趣的展覽,以其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民族氣質,生動詮釋了“生産性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的有力推動。

    群眾喜愛 市場歡迎 兩個效益雙豐收

    7歲的小姑娘指著施色艷麗的皮影“貂蟬”跟媽媽商量:“她的頭髮多像真的啊,咱們買一個回家吧。”看到小孩子對自己的作品感興趣,陜西省華縣皮影製作技藝傳承人汪天喜趕緊介紹:“就是真頭髮,一根根粘上去的。”

    一簇簇人群在不同展臺前熱情地諮詢著,許多是一家三口齊出動,展館內人頭攢動。或是凝神關注,或是讚嘆不已,或是悉心求教,勾勒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在當下的一幅幅生動畫面。

    這次展覽精選了180多項在“非遺”生産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貼近生活、適宜進行生産性保護的“非遺”項目都與人們生産生活密切相關,如布料染織、服飾製作、食品製作、陳醋釀製、傢具製作、車船轎製作技藝,救死扶傷的傳統醫藥,還有工藝品等等。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馬文輝介紹,生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的開展首先是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積極恢復生産,真正實現活態傳承。對適合生産性保護的瀕危代表性項目,採取優先搶救與扶持措施,整理、保存相關資料,逐步引導其恢復生産;對有市場潛力但生産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項目,鼓勵採取“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戶”等模式進行生産。

    以保護帶動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生産性保護”體現了經濟和文化發展互補原則,在很多“非遺”項目的實踐中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比如這次特別展出的41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的豐碩成果:北京市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的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建立了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首的“師帶徒”崗位技能培養機制,培養出一批年輕傳承人,企業年産量達40萬雙;江蘇省南京雲錦研究所有限公司與南京市教育局有計劃地把雲錦專業列入職業教育範疇,定期培訓學徒,同時還與南京大學開辦了“雲錦研究生班”,培養雲錦技藝高級人才;中國宣紙集團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博物館和展示館,接待遊客參觀遊覽,並免費開放……

    師傅愛教 徒弟願學 文化血脈得傳承

    乍看上去,甘肅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和她22歲的徒弟戴娜娜很像母女倆。

    “傳統工藝不但要保留下來,還要適應年輕人,要做成産業,要創新。現代城市高速發展快節奏,傳統香包大紅大綠的色塊刺激太強,我們嘗試多用冷色調、純色塊,這些能讓人靜下心來的産品明顯更受城市人歡迎……”師徒倆正商量著怎麼創新自己的産品。

    此次參展的傳承人,多是帶著徒弟同來,這些“非遺”技藝傳承的情況令人欣慰。在政府的扶持、傳承人的努力和全社會的關心下,後繼乏人的問題正在緩解。

    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後命名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488名。中央財政從2008年起專門資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從2011年開始,對傳承人每年資助增加到了1萬元,鼓勵和支持他們開展傳承活動。

    據介紹,各地對保護傳承人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並因地制宜地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如建立傳承人檔案,改善傳承人的工作環境,為生活困難的傳承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對傳承人授徒傳藝、開展傳習活動給予扶持等。

    2011年正式頒佈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同時也制定了鼓勵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具體措施,包括幫助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以及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其他措施等。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馬文輝強調,“生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實際開展進程中需審慎處理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關係。生産性保護要把保護放在首位,尊重歷史上已經形成的生産方式的多樣性,堅持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不能隨意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生産方式。”

    依循“生産性保護”的這一工作思路,承載五千年文明基因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重新獲得蓬勃的生命力。 

 
 
 相關鏈結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在京開幕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在聯合國總部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