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陜西大荔農技推廣新模式:既“看病”又“抓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09日 11時2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2月9日電(記者 李勇、陳晨)春節剛過,陜西渭南市大荔縣的農技專家安師祿就忙碌起來。8日中午,他來到陜西荔民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的技術部裏,準備進行新春的第一場網絡視頻授課。視頻系統那頭,20多位農民正翹首以待,等著他送來最新的“致富經”。

    “蘋果園開始清園了嗎?”“老張,小麥春灌開始了沒有?”安師祿樂呵呵地和鄉親們打著招呼。“今天講課的內容是:春季的麥田管理……”

    安師祿除了是大荔縣農技推廣中心的農藝師,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當地農資企業的“專家團”成員。和他一樣,受聘于企業的還有大荔縣30余位農技專家和170多名“土專家”。他們的日常工作,包括接受農民的電話諮詢、網絡視頻授課、進村現場指導等。

    農科技術到不了“田頭”的“最後一公里”現象,曾是困擾許多地方的基層農技推廣“老難題”。“基層科技推廣部門是‘有錢養兵,無錢打仗’,有技術、有人才,缺資金、缺平臺。而農資企業只能給農民提供農業生産資料,無力解決生産中的實際問題,是‘只賣藥不看病’。”渭南市科技局局長張向民介紹説。

    安師祿對此深有體會,“農技推廣站缺經費、缺車輛,下一次鄉不容易,拿的是固定工資,大家沒什麼積極性。”

    2008年以來,當地政府開始探索政企結合的技術推廣模式。農資企業以專、兼職方式聘請農技單位的專家組成專家團,而他們在原單位的隸屬、待遇不變。同時,聘請當地的致富帶頭人,依託農資企業自身的三級銷售連鎖網絡,形成“縣有專家團、鄉有特派員、村有技術員”的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在銷售農資産品的同時,向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技服務,形成“農資農技雙連鎖”的推廣模式。

    在大荔縣許莊鎮柳池村自家的果園裏,54歲的村民王福建告訴記者,以往每到6月,蘋果樹都會害一種“紅蜘蛛病”,樹葉被蟲子榨幹了水分,自己嘗試了很多辦法都不奏效。後來專家上門來指導,很快就把問題解決了。

    在大荔縣八岔口村,農民技術員趙根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一畝梨樹收入3000元,這兩年,使用了農業專家指導的“測土培肥”技術,去年的收入達到了6000元,整整翻了一番。“全村梨樹種植面積也擴大了一倍。”他説。

    “農民把害病的農作物拿到視頻前,專家指導,解決速度快,還節省開支。”安師祿説,“去年一年,公司的‘科技110’共出診251次,接受電話諮詢3000余次,現場解決問題168個。我們和農民的距離拉近了,也補充了政府部門科技服務不到位的地方。”

    同時,農資企業也找到了一條以農技服務帶動農資銷售的盈利模式。據荔民公司負責人汪佔倉介紹,2008年至2011年,公司銷售額從1000萬元增加到4400萬元,農技服務費用則由60萬元增加到80萬元,但佔銷售額比重下降了4.2%。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許春霞認為,“農資農技雙連鎖模式”的實質是政府出政策、出人員,借企業平臺開展農技服務。企業出資金、擔任務,借助政府保障贏得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為農民帶來優質高效的農技服務。陜西省正在推廣這一模式。

    大荔縣官池鎮北陽村的趙東莉説,以前是農資銷售店建在村上,現在是專家就在身邊。“前幾年種花生總施一種肥,産量上不去,專家來了,説這樣會造成土地板結,肥料也吸收不了,就建議我們嘗試多種肥料。産量一下子從每畝兩三袋增加到了八九袋。”趙冬莉説,“以前農資企業是只“抓藥”,現在是連“看病”帶‘開方’,解決了咱農民生産中的大問題。”

 
 
 相關鏈結
· 解讀中央一號文件:打通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
· 江西力爭基層農技推廣示範縣項目覆蓋全部農業縣
· 百名個人和百戶農戶獲2011年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
· 安徽省將全面建成1300個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
· 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能力提升示範現場交流會召開
· 陜西省加快建設集成創新現代化的農技推廣體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