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韓長賦
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支撐,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礎、管長遠的政策措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大部署。當前,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大力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對於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具有深遠意義。
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擺在重要戰略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決定農業生産力水平,農業科技進步程度決定農業現代化程度。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科技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糧食生産“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科學防災減災成效顯著,科技增糧增收功不可沒。2011年糧食單産增加對總産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5.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5%,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農業科技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耕地和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産成本上升、青壯年勞動力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風險更加嚴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依靠是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性力量。我們要深刻領會中央1號文件精神,科學把握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一系列新論述、新思路、新舉措。
在農業科技的定位上,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這就進一步指明了,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通過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把農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的基礎上,是現代農業發展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在農業科技的定性上,中央1號文件明確強調,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保證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在推動農業科技發展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財政要承擔主要責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農業科技的定向上,中央1號文件明確強調,要面向産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這更加明確了農業生産要依靠科技、農業科技要服務生産的要求,更加明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為此,要堅持産業需求導向,切實解決科技與生産“兩張皮”的問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經濟的融合。
目前,無論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創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水平依然不高,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依然薄弱,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依然滯後。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發展道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二、科學把握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目標任務,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
中央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作出了明確部署,關鍵是要抓好落實。總體要求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産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産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聯合協作,不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努力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大力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對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能力、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到“十二五”末,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
現階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要力爭實現五個新突破。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種業創新有新突破。正確把握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既要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又要從現實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突出抓好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種業,以高産、優質、多抗、專用為導向,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突破性農業新品種。推動科研機構與商業化育種、與開辦的種子企業“兩個分離”,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大力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農業防災減災、節本增效、資源環境保護、農産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切實解決農業産業發展的瓶頸制約。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産業需求導向的立項機制,完善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分類評價機制,強化農科教緊密結合的大協作機制。
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尤其是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有新突破。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三農”政策的最基層機構,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防控動植物疫病、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的最前沿陣地,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要按照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要求,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細化公益性職能並落實到每個工作機構和每位農技人員身上,確保農技推廣、動物疫病防控、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等職能有效履行。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實現管人與管事的有機統一,發揮縣鄉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整體功能,提倡服務在鄉、管理在縣。引導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開展農技推廣,加快構建以公益性推廣機構為主導、其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加快改善農業科技工作條件尤其是鄉鎮農技站條件建設有新突破。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鄉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要與當地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2012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一個銜接、兩個覆蓋”,這是廣大農技人員長期期盼的大政策、好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實。要推動落實基層農技人員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提高待遇水平。努力爭取在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上有大的突破,實現按照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並爭取列入財政預算。加強鄉鎮農技站條件能力建設,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經費有保障,切實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努力爭取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大對農業科研的穩定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保障水平。持續改善農業科研條件,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推廣尤其是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重大實用技術普及應用有新突破。減災就是增産,要繼續依靠科學技術防災避災減災。及時發佈針對性強的抗災減災應急預案和技術指導方案,加大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適應生産環節、農時季節、重點區域和重點品種的需求,依託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糧棉油糖高産創建示範片、園藝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畜禽水産規模化養殖場等,組織發動廣大科技人員下鄉、進村、到場、入戶,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實現對農業大縣、重點鄉村全覆蓋,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戶率和到位率。推動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良法補助,重點推廣普及玉米地膜覆蓋、水稻大棚育秧、小麥“一噴三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努力實現抗災奪豐收,支撐糧食和農業穩定發展。
加快農業人才培育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有新突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是人才。要把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加強農業科研優秀人才及創新團隊建設,依託現有重大科研計劃、項目和基地建設等途徑,重點培養一批中青年農業科研優秀人才,逐步形成以科研優秀人才為核心的優勢創新團隊。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選送基層農技骨幹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強化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和素質提升。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縣、鄉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工作,使基層農技推廣“後繼有人”、充滿活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依託各類農業職業院校、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推廣機構與涉農企業,分類型、分層次、分領域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快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服務人員、農村社會管理人員和生産經營主體。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現代農業生産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向職業化發展,切實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三、紮實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今年是落實中央關於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全新部署的第一年。為了確保開局良好,農業部決定在全國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産增收”為主題,廣泛開展農業科教大聯合、大協作、大會戰,動員組織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産一線,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到田。
一是強化自主創新,重點抓好一批農業科技項目。關鍵是立足産業需求,加快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經濟緊密結合。要依託公益類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等科技計劃和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新啟動一批農業科技項目,大力組織聯合攻關,重點加強農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加大關鍵技術的攻關與集成配套,在農業科技前沿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核心技術。推進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啟動實施“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行動”,加快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保障。
二是強化科技服務,重點推廣一批良種良法。重點遴選一批主導品種和輕簡化的實用技術,採取科技手冊、技術明白紙、廣播電視、科技書屋、手機網絡等形式普及與傳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産力。建立農業科研與推廣的對接機制,由農業專家組成專家團隊,定點聯絡農業大縣。同時,依託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在全國普遍實行“農技人員包村包社聯戶”,開展全方位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産實際問題。在糧食主産區、經濟作物優勢區和重大病蟲源頭區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重點扶持一批骨幹組織,培訓一批植保科技員,集成應用綠色植保技術。實施超級稻、東北玉米增産科技行動,促進糧食增産增效。
三是強化種業發展,重點培育一批骨幹種子企業。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制定實施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加大對種子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一批骨幹種子企業,探索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品種培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優勢制種區種子基地建設,加快實施種子工程、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等項目,在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制種區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種子生産基地,開展良種引進和展示示範,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加強種子供需調度,做好品種和區域調劑,組織開展種子執法年專項行動,嚴把品種審定、市場準入、制種基地和質量檢測四個關口,確保生産用種安全。
四是強化高産創建,重點建設一批高産穩産縣市、鄉鎮。大規模開展糧棉油糖高産創建,通過集成技術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農業生産方式創新等措施,示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繼續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産潛力大的縣(市)、鄉(鎮)實施整建制高産創建,在有條件的地(市)開展整建制創建試點。推進高産創建示範片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相結合,改善高産示範片生産條件,提高糧食生産在農資供應、耕作收穫、生産管理、病蟲防治等方面的組織化程度。大力開展“菜籃子”産品標準化生産創建活動,新建一批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水産健康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實現標準化生産技術全覆蓋。
五是強化技術培訓,重點培訓一批農村科技人才。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對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基層骨幹農技推廣人員進行重點培養。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冬春農閒季節,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種養水平。面向農機化管理和科學技術應用,開展技術推廣培訓,培養一批實用技術人才。組織 “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在産糧大縣建立新品種展示點,舉辦良種良法高産技術培訓班,提高良種普及推廣率。
六是強化能力建設,重點建設一批試驗示範基地。啟動實施《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1—2015)》,重點建設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研究示範基地等。結合相關行業建設規劃,實施一批農作物改良中心、動物防疫科技中心、農産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等項目,重點建設1萬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發揮其研究、示範、展示和培訓功能,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著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對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實行全覆蓋,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新建或改擴建業務用房,配備檢驗檢測、推廣服務等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不斷提升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 (作者:農業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