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思海)如何破解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北京西城區教委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升木桶的短板;不是打造幾個“高峰”,而是要打造“高原”。
近年來,西城區教育部門重點圍繞中小學校“軟體”的升級改造,以名校支援普通校建設,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有效緩解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
固理念,以示範校帶動擴大優質資源規模
“解決義務教育均衡問題不能用‘殺富濟貧’‘削峰填谷’方式,而應該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西城區教委主任田京生説。
西城區現有5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5所示範校,是北京市示範校最多的區縣,但平均3個多平方公里才有一所示範校,一些區域示範校集中,有些區域則沒有示範校。
為此,西城區以高中示範校支援普通校建設的方式,重點扶持周邊普通校的建設。示範校派幹部參與普通校管理,派骨幹教師到普通校兼課,將教育資源無償向所支援的普通校開放。如今,西城區正通過聯合的形式,以高中示範校為龍頭,每所示範校聯合周邊3-4所普通校,形成多個“學校發展聯合體”。
“名校辦分校”是縮小校際差距的另一方式。通過名校拓展,發揮名校的輻射、引領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推動名校辦分校,西城區不搞“連鎖店”,而是實行“聯邦制”。
北京小學先後開辦了7所分校,成立了教育集團。“我們沒有簡單地把辦分校操作成‘掛牌’辦學,而是抓住學校建設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幹部教師隊伍’來做文章。”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説。
近年來,西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服務範圍從以前不足50%,增長到了今天的80%以上。
抓關鍵,校長教師隊伍建設是核心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需要有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軟體建設,軟體的根本是幹部教師隊伍。西城區教委實施名師、名校長、骨幹教師建設工程,就是方法之一。
西城區給年輕教師創造與名師交流和學習的機會,組織他們參加中小學骨幹教師帶薪脫産培訓,幫助年輕教師完成“破繭化蝶”的“蛻變”。
在西城區,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等校長知名度甚高。西城區教委通過建立“名校長工作室”,幫助其總結梳理各具特色的辦學管理經驗,並通過多種方式推廣其辦學思想。不僅是名校長,名師也成立工作室。如今,西城區在8所學校成立了13個名師和特聘教師工作室,並撥出專款,對工作室進行扶持,名師們很樂意帶“徒弟”,手把手地對其傳幫帶。
在校長隊伍建設上,西城區所有中小學的校長、書記都經過了校長職級制的評審認定,不少普通校校長被認定為一、二級校長,也有優質校校長被認定為三、四級。“名校校長不因名校而得分,普通校校長不因普通而失分,極大調動了普通校校長的辦學積極性。”西城區教委中學教育一科科長王紅説。
西城區還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建立了教育研修網。覆蓋了中小學所有年級和學科教師,很多老師打開研修網,同一堂課就可以看到名師是怎麼上的。西城教委推出了“班主任牽手工程”,每所學校還設立了首席班主任,建立了班主任工作站。
“在幹部培訓和教師繼續教育等方面的經費,都會保證及時到位。”西城區教委人事科科長王惠升説,2011年人均經費1800元左右,比2010年增長600元。
揚優勢,辦有特色學校促均衡
西城區教委鼓勵學校辦成特色學校,提倡各校要彰顯各自文化傳統,辦出特色,促進均衡發展。
北京市魯迅中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901年的篤志學堂,這所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原是“京師女子師範學堂”,因魯迅先生曾在此執教而得名。學校注重人文活動的開展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如今成為許多初中學生嚮往的學校。與魯迅中學一樣,39中、56中、月壇中學、華夏女子中學、徐悲鴻中學等,都是普通學校,但都彰顯自身優勢、形成特色,有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
“辦有特色的教育是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田京生認為,“特色應該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比如,北師大實驗中學、北京十四中學和一六一中學聯手華夏女子中學打造女中特色品牌,四校共享教學科研資源。迎來強援的華夏女中推出“小班化、國際化、信息化”等女性教育新模式,社會聲譽得到很大提高。
教育均衡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只有發展,才能創造更多均衡的條件,才能有更高質量的均衡。西城區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