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于文靜)3月22日是第二十屆“世界水日”,第二十五屆“中國水周”也在這一天拉開帷幕。聯合國確定“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與糧食安全”,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是“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關係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是全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立足國內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針對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洪澇乾旱災害多發頻發、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問題突出的現實,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建設,建成了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體系。
目前,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05億畝,居世界首位,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0,在佔耕地面積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積上,生産了佔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特別是2004年以來,糧食生産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我國以佔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保障了約佔全球1/5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儘管我國糧食生産實現連續多年增産增收,但也應看到,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並不牢固,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資源約束日益突出,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産的不利影響明顯加劇,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後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現有灌區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差距很大,與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不相匹配。
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要求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制定了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等一系列政策舉措。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強灌區末級渠係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大力發展有效灌溉面積,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範圍。因地制宜建設“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山丘區蓄水保水和抗災減災能力。
我國人增地減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須把發展節水灌溉作為一項根本性措施。要以北方缺水地區為重點,積極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型設施農業和旱作農業,組織實施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確保“十二五”期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力爭實現新增1億畝的目標。
此外,還應切實落實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著力解決部分地區工程性缺水和資源型缺水問題;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爭到2020年建成1億畝標準化、規模化、設施配套化的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和高標準梯田;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水利科技推廣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凝聚全社會興水治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