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3月23日電(記者 劉紫淩 馮國棟)記者從長江宜昌航道局獲悉,國務院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日前對長江中游宜昌至湖口河段進行查勘調研,重點了解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後長江中游河段的衝淤演變及對航運、防洪的影響情況。專家組認為,自2008年三峽工程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長江中游河道沒有出現大的河岸變形,河道情況總體穩定。
據介紹,本次查勘活動專家組由鄭守仁、韓其為、高安澤等多位國內知名院士及泥沙工程設計專家組成,權威性為歷年來最高。專家組從宜昌出發,順江而下查勘了胭脂壩、蘆家河、枝江、三八灘、臘林洲、馬家咀、窯監、洞庭湖入江口、武穴水道、鄱陽湖口等長江中游代表性河段,調查了解中游各河段枯水流量變化、河道衝淤情況以及航道整治工作進展等方面的情況,對各河段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以來的沖刷、演變、崩岸與護岸等情況進行了研討分析。
專家組認為,自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以來,長江中游河道沒有出現大的河岸變形,河道情況總體穩定,但是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河段的影響是長期和深遠的,長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要滿足防洪安全和航運安全。目前長江中游河段尤其是荊江河段,洲灘沖刷萎縮、高灘崩退、河道展寬等不利變化顯現,應加強航道變化的跟蹤觀測和研究分析工作,儘早對有利於航道穩定的洲灘格局進行守護。專家組特別指出,中游荊江河段的治理要求不同於其他河段,難度更大,必須得到足夠重視,整治工作要居安思危、提前作為。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通航、補水等綜合功能,其設計首要功能是防洪。工程採取“分期蓄水”方案。2003年135米蓄水,2006年156米蓄水,2008年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期。前兩次因一些因素沒能達到目標,2010年、2011年兩次成功蓄至175米正常蓄水位,標誌著三峽工程各項功能達到設計要求,自此可以全面發揮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