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 江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近年來,我國大力鼓勵和促進高技術産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績?記者5日採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部門負責人。
成功應對挑戰 發展態勢良好
這位負責人説,由於我國高技術産業國際化程度高、出口導向明顯,高技術産業一度成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行業。為此,我國實施應對危機一攬子計劃,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産業化,將加快發展高技術産業與實施電子信息等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作為調整産業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我國在全球高技術産業體系的地位。
2010年,國務院發佈實施了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
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總産值已達到9.2萬億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産業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移動電話、彩電、計算機、若干藥物等主要高技術産品的産量位列世界第一。
“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促使更多企業重視技術創新,加快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獲得了新的競爭優勢。”這位負責人表示。
結構不斷優化 加速形成新增長引擎
迄今為止,我國已實施70個高技術産業化專項,帶動社會投資超過4400億元,一批系統性強、戰略意義突出的新興領域加快發展,一批配套完善、優勢突出的新興産業集群正在崛起,逐漸成為産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信息領域,繼TD—SCDMA之後,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DTMB)、時分長期演進技術(TD-LTE)等成為國際電信聯盟(ITU)標準,為我國信息産業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航空航天領域,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ARJ21成功實現首飛,並得到國內外訂單252架。
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均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生物領域,創新藥物和疫苗、基因工程、診斷試劑、生物育種等産業的創新活力持續旺盛,滿足百姓需求的能力顯著提升,成為高技術産業發展的新引擎。
國際化深入推進 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更加開放的創新發展戰略,國家和企業層面的高技術合作都在不斷深入,中德、中以、中古、中印等雙邊高技術合作機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規模已達到5488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39%,居世界第一位。
“可喜的是,隨著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的提升,高技術産業開始由簡單的産品出口向資本、技術、産品全面出口轉變。我國自主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在拉美和亞洲地區應用推廣,有效帶動了有關設備和技術的出口。”這位負責人説。
中興、華為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通信設備製造企業,不僅全球市場佔有率在同行業名列前茅,2011年專利申請數量也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三位。聯想個人電腦銷量已躍居全球第二。
創新成果轉化加快 信息化穩步推進
近年來,我國各方面不斷加大創新投入。2011年全國研發經費達到8610億元,是2006年的2.9倍,五年間年均增長24%。我國還集中力量實施了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並已初步取得一批標誌性的創新成果。
發展改革委稱,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已建成6個主幹網、2個交換中心、273個駐地網,取得了多項重大創新,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基本覆蓋全國的高性能通信網絡,截至去年,我國共有移動電話用戶9.9億、互聯網網民人數5.1億,均已位居世界第一。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的信息化加速發展,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現代教育傳輸網絡,醫院信息系統在大中型醫院基本普及,部分城市實現了醫保實時結算。
全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去年已達到5.88萬億元,網絡零售市場規模7826億元,同比增長53.7%。“十一五”期間,通過金盾、金保、金關、金稅等重大電子政務工程的建設,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同期,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創新創業支撐體系日漸明確。截至去年,新興産業創投計劃支持設立61只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170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于信息、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領域,扶持處於初創期、早中期的創新型企業發展。
發展改革委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繼續做大做強高技術産業的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和支柱性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