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如何看待三峽地質災害?--專訪工程勘察大師陳德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27日 16時4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林暉)日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三峽工程建設和蓄水直接導致了庫區地質災害頻發的説法是否科學?三峽庫區目前地質災害狀況如何?如何進一步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新華社記者就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勘察大師、長江水利委員會原三峽工程地質專業負責人陳德基。

    三峽地區歷史上是地質災害多發區

    記者:近來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三峽工程建設和蓄水直接導致了庫區地質災害頻發,您覺得這種説法是否科學?

    陳德基:從地質環境和歷史考證兩方面分析,三峽地區在我國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之一。從1982年到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前的12年內,三峽地區兩岸發生滑坡、崩塌近百處,規模較大的有數十處。其中有代表性的如,1982年7月17日至18日,重慶市雲陽縣雞扒子發生滑坡,形成了600米長的急流險灘;1985年6月12日淩晨,湖北秭歸縣發生新灘滑坡,1300萬立方米滑坡體高速向下滑動,新灘古鎮頃刻之間被推入長江,長江因此斷航一週。所以説,這個地區許多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加上人類不恰當的生産、生活活動引發的。在評價三峽地區地質災害時,這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記者:怎麼看待三峽地區地質災害和三峽工程建設之間的關係?

    陳德基:具體到三峽工程和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我認為要分清三峽水庫涉水部分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各項建設所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和純粹自然災害三者之間的界限。嚴格意義上的三峽工程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應僅限于第一種情況,即涉水部分引發的地質災害,這是與工程直接相關的,必須加以防治以消除其危害;另一種是庫區的各類工程活動;第三類就是純粹的自然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的發生是這一地區自然條件使然,發生概率是較低的,但要從根本上消除則是很難做到的。做這三種劃分是完全必要的,有利於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評價三峽工程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情況。

    如何評價三峽工程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記者:據了解三峽工程針對庫區地質災害,曾先後進行過三期地質災害治理,您對這些治理工作是如何評價的?

    陳德基:針對三峽工程庫區地質災害,尤其是對移民城鎮和大型居民點有危害的崩塌滑坡和庫岸岸坡,分別在135m,156m和175m水位到來之前分期進行了治理,截至目前共治理崩塌滑坡430余處,高切坡2800余處,庫岸防護180余km,再加上3000余個群測群防監測點和230余處專業監測網點,有效地減輕了水庫蓄水後大型地質災害的發生和避免人民群眾生命財産的重大損失。同時保證了長江航運的安全,是三峽工程運行以來,許多事先曾經認為將會發生嚴重災害事件的地段得以平安無事,或事前提出預案避免産生重大損失的重要保證。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地質災害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趨於平穩

    記者:按照國內外水庫的經驗,新建水庫蓄水至高水位初期會集中産生崩塌、滑坡、塌岸等地質災害。三峽水庫情況如何呢?

    陳德基:三峽工程蓄水之後,由於改變了臨水岸坡岩體物理力學性質、水動力條件,肯定會誘發一些地質災害,這是任何一個水庫都會有的負面作用。就三峽來説,從大壩到廟河一段,都是結晶岩庫段,基本沒有地質災害,其他一些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段地質災害也很輕微。目前發生的地質災害都是在地質條件相對比較差的地段。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水岩環境逐漸趨於新的平衡,地質災害的數量和規模都會趨於減小,這也是一個自然規律。

    三峽水庫從2003年開始135米水位蓄水、2006年開始156米水位蓄水和2008年以來連續4年進行175米水位試驗性蓄水情況看,受蓄水影響的崩塌、滑坡和塌岸,都是在蓄水最初幾年,之後有逐步減少的趨勢。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據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工程監理諮詢有限公司統計,三峽工程自2008年至2011年底,庫區累計發生崩塌、滑坡及岸坡變形共427處,其中2008年發生263處、2009年發生153處、2010年降至7處,2011年則僅發生4處;累計發生庫岸崩塌(塌岸)374處,也由2008年發生264處降至2011年發生29處,反映了水庫庫岸變形破壞的一般規律。

    三峽水庫己蓄水運行8年,試驗性蓄水在170m水位以上運行近4年,對水位以下岩土體的浸泡,強度的弱化及水位升降作用的影響已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過程,庫岸穩定性問題的性質及危害程度影響已基本暴露。運行多年來的檢驗表明,因水庫涉水部分引發的地質災害,其規模和影響程度都比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要小得多,這也要歸功於在工程蓄水前就進行了二、三期工程治理,以及較完善的監測系統。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庫引起的地質災害將會逐步減弱。我們不能肯定地説三峽庫區,更不能説三峽地區以後再也不會有地質災害發生了,但説地質災害會越來越嚴重也是不妥當的。

    尊重科學避免人為加劇地質災害

    記者:您當年參加了三峽工程論證,現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當初的論證結論?

    陳德基:三峽工程論證期間共組織了14個專題專家組,其中我所在的地質地震專題組由22位國內地質和地震領域權威專家組成,從1986年到1989年,針對區域穩定、庫岸穩定、水庫誘發地震三個專題進行專題論證,形成地質地震專題論證報告。報告認為,三峽水庫主要由基岩庫岸岸坡構成,穩定性好和較好的庫段佔庫岸總長的93%,穩定性差的庫岸僅佔庫岸總長的1.6%。結論是庫岸絕大部分是穩定的,可能發生庫岸失穩的只是一些局部地段,不影響三峽工程建設。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個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記者:對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您有什麼建議?

    陳德基:由於三峽地區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三峽庫區人口數量比較大。充分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是完全應該的,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要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和工程治理。三峽工程從論證到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一直是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國家積極開展防治工作並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保證了庫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庫岸的總體穩定。這裡,我想特別指出的是,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環境脆弱,環境容量有限,因而控制涉水城鎮尤其是縣市的發展規模和建設規模,嚴格庫區建設法規是十分重要的。三峽工程的興建為這一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應充分利用這一機遇促進庫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但要尊重科學,符合客觀實際。目前,三峽庫區主要的地質災害是沿江鬆散土體的塌岸,而很多老百姓的住房無序地、緊臨庫邊岸坡建設,這是極不妥當的,會人為加劇地質災害。所以,要科學地規劃三峽工程庫區和整個三峽地區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利用三峽工程建設的良好契機,更多更好地造福本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

 
 
 相關鏈結
· 長江海事全面排查三峽庫區客渡船“帶病”上崗
·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2012年部門預算表(附表)
·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2012年部門預算
· 三峽庫區探索用長根係草本植物修復消落帶
· 三峽庫區探索用“長根係”草本植物修復消落帶
· 三峽重慶庫區建設“水上120”項目方便群眾就醫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